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
茅亭一觉
辛丑之年,疫情持续,古都长安,一度封城。
全民防疫,积极配合,禁足家中,闭户隔离。
在此期间,展卷不分昼夜,笔墨回归传统。神游林泉,访贤问道,寻根溯源,渐入佳境。与古人同游:听水听风,踏雪赏梅;与古人共赏:清风明月,雪景寒林;与古人同乐:兰亭雅集,终南聚贤。冥冥之中我也成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翁,端坐茅亭,心无挂碍,空诸一切,一点觉心,静观万象,如在镜中,净思一切,皆归于本源。中国之绘画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中国古老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史料记载,中华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为秦汉以前以儒为主流的诸子百家;二为秦汉以后的儒、墨、道三家;三为唐代起儒、道、释三家的形成。
儒、道为中华本土产生,起初二者并未分家,共同在历史的发展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每逢乱世,以道家思想拨乱反正;太平盛世则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释”是印度之佛学,自东汉传入中华大地,便与儒、道结合,共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道、释三家思想尽管共同影响了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体系,但它们的思想观念却各自有别。通俗讲: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忘世;释则讲出世。以艺术的角度而论,儒家以“礼”为自己的思想核心,“礼”规定了严格而繁冗的约规,人的言行必须受到制约,并通过恪守礼的规定去塑造完美的人格。所以儒家把音乐、舞蹈、绘画都作为完美人格的手段成为修身养内的必修科目。如色彩在儒家看来是“礼”的象征,并非从科学的角度看色彩,而是从社会伦理的观念来看待色彩。孔子曰“恶紫之夺朱”便是以“礼”出发而论,“朱,正色也,紫,间色也”。“恶真邪豪夺正色”。秦汉之时,儒家先师的“人学”渐变为“神学”,对色彩全然从象征意义去解释,因此,黑便赋予了超色感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绘画以黑为主色的思想基础。
道家对色彩的观点与儒相近,却更加充满了神秘色彩。道家认为道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本源,而且是包容万物的“总门”。所以,玄黑既是“道”的象征,也可谓众色之主。它充满了神秘、无限、聪远、深奥等元素,它包罗了众多色彩,而不仅只是单一的色感。老庄是朴素的辩证论者,黑与白本是对立的,却二者极度的冲融混和便归于“无极”。由此不难理解传统的水墨画,其所以选择墨,表现黑与白,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与道家精神。两极归一,以简概繁,大千世界,万千色彩,却只以黑白去表达,这便是摆脱了自然色调而择色直入玄妙的化境。
佛家主张寂灭,这与道家之清静无为如出一辙,寂灭、清静即“无”,也即“白”。在佛道二家的经典中,“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反极归玄之意,即一无所有乃无所不有。墨所到之处,不论是勾亦或是染所产生的效果,都是画家内在精神的体现,然而在墨色未到之处“空白”、“无”的地方,更是意味深长。这正是“无为”所表达的无所不为的奇妙境界。这无疑又为中国画之留白,追求空灵奠定了思想基础。
佛家讲“静”,在面壁趺坐的默禅中去净化心灵,以达到心不染尘“禅境若莲,人淡如菊”的纯正境界,这种境界也正是传统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境界。正如苏东坡所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了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中华艺术正是通过静观与静思的方式使人与物相互感应,主客之间往来着生命的信息,静默之中吐露着灵魂的光辉。
以上从艺术的角度对儒、道、释进行了简要的区别,从中不难看出儒家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标准,道家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方法,佛家则为我们提供了审美途径,从而形成了中华艺术完整的审美体系。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之中儒、道、释这三种思想是相互浸透融为一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分辨的,这正是中华文化高明之处,伟大之处,它既简单——九九归一,又复杂——包罗万象,正因如此,便形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形态,其特点:荟萃融合,以一贯之。例如,在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文史不分,文便是史,史便是文;文哲不分,文便是哲,哲便是文;文政不分,大政治家大多都是大文学家,大文学家一般都是大政治家等。这一切体现了中华文化融合之美,更妙的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以文化的形式广泛地浸透在各个领域,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标准等。例如在研读中国古代画论时我们不难感受到与其说在研究绘画法则,倒不如说是在研究中华文化特有的审美思想。这种审美思想的根源便是来源于儒、道、释三家。当我们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同样我们所看到的是精、气、神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恰恰就是儒、道、释三家思想所共同给予我们的思维方法。因此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它、学习它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博,全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研究,触其一点难免出现“瞎子摸象”的情景;其次要深,追根溯源,如此才可真正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做中国学问必须如此,习中国绘画亦如此,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儒、道、释共同形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使然。
茅亭一觉,似醒非醒,由禅入道,由道进儒,曲径幽深,变化无穷,神游其中,探古寻幽,恍兮惚兮,极目悠悠。一觉醒来,感受良多,得小品百余幅,可谓意外收获,神游之作。现分十期呈献,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贺荣敏
2022.5
贺荣敏.
笔名一敏。1958年3月生于陕西合阳县。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在刘文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中国人物画研究生,198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2012年至2018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荣获陕西省政府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6年陕西省文联授予艺术创作十佳称号;1999年荣获西安市文联文艺创作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荣获“三五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写意人物画写生教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
第三期
汉家陵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