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纪念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八)











导语



2019年7月7日, 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美术事业的一大损失!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人们追思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美术事业及美术教育事业中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宵衣旰食,凭借对本土文脉和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确立了一套全新的艺术理念及具有时代风貌的创作方法,构筑起独具美学魅力与中西融合的艺术范式;是因为他热爱黄土、扎根黄土、倾情黄土,创建黄土画派,弘扬黄土精神,用丹青讴歌黄土文脉的渊厚博大,以笔墨谱写炎黄子孙的激越昂扬,以艺术作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的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更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先生已逝,精神永存。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思念和那不朽的艺术,更有那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刘文西精神。

为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在5月份开展了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征文活动,画派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积极响应并参与,撰写了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并情真意切的文章。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决定,2020年7月7日举办《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由于全国抗击疫情工作在持续,原计划的(人员聚集的)展览及研讨活动改为(无接触的)网络线上活动。


活动内容有四:

1、《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图像专栏网络推送;

2、《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报纸专刊与专栏 ;

3、《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文章专栏网络(分期)推送; 

4、《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性刊物专栏 。


本栏目将分15辑推送,谨以此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








2014年陈光健生日全家福




生 命 的 厚 度

  ——我的父亲刘文西


刘丹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我的父亲刘文西先生在他有限的86年生命里,完成了寻常人几辈子的工作和创作。他以顽强的毅力,超常的勤奋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父亲刘文西1934生于浙江省一个偏远山村,在当年农村艰苦的环境中,能脱离土地选择“艺术事业”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父亲能在少年时就清晰地认知自己,并选定绘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确实难能可贵。艰辛的乡村生活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养成了他艰苦朴素、勤奋耐劳极其能吃苦的品性,这种品性延续终生,助益他成为当代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大家。



80年代刘文西在陕北


1950年父亲进入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在这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带给他很大的精神触动,从最初对绘画的热爱转变成他毕生实践的艺术信仰,也奠定了他未来的创作方向。业精于勤,上学期间,父亲的勤奋在全校闻名。

在杭州艺专求学期间,他挤出每一秒时间来学习。那时的学生们还没有闹钟,他为早起多画一会儿画,就在入睡前多喝水,好在第二天凌晨四点起夜时早早起床,到教室画画。这种勤奋早起的习惯持续一生。以至于后来到西安美院工作后他多次带队外出写生,都是四五点起床,在大家饭后集合时,他已经画了两三张画了。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超常的勤奋和持续地专注造就了父亲绘画上的成功。



《知心话》刘文西


由于爷爷早逝,奶奶一人养育多个儿女,生活异常艰辛。身为长子的父亲,主动帮助母亲分担家庭重担。他在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同时还承担了照顾和养育兄弟姐妹的责任。他用画连环画挣的钱补贴家用,在报刊投稿的稿费还解决了自己部分读书费用。为了节省一块钱的车费,他曾经翻越两座大山步行两天时间从老家走到杭州上学。父亲学生时代就具备大山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他来自于中国底层乡村,对农民有着天生的喜爱和亲切感,这也是他一直坚守“为人民创作”的现实主义绘画理念的理论基础,后来在杭州艺专接触到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他“为人民创作”的精神指导。相同的出身以及对各自事业的矢志不渝地执着,让父亲对毛泽东极为崇拜,激发他创作了多幅以毛主席为题材的优秀画作。《毛主席与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以及后来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主席像,都饱含着父亲对毛主席的赞美和崇拜。



刘文西创作照


在为国家领导人画像之外,父亲一直践行“为人民创作”的艺术理念,他以陕北黄土地为创作基地,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劳动人民形象。29岁时,父亲创作了《祖孙四代》,这幅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黄土地上的一家四代人的群像,在画坛引起了极大轰动。在不到30岁的年龄,他对绘画的思考已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他不是为自己、为个人,而是为社会、为他热爱的底层人民作画,这种家国情怀、这种洞见和担当实属难能可贵。

因为热爱,便倾其所有,百难莫悔。绘画于别人而言可能只是爱好和一份工作,但于父亲却是生命的全部。他常说:“生命活着的每一天都要画画,活到老,画到老。”画画让他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也让他克服身体的病痛和境遇艰难,勇敢地向前。


《中国声音,人民同心——陕北过大年》刘文西


即便“文革”特殊时期,他被下放到陕西白水县狄家河村的农场放羊,父亲对绘画的赤诚和热爱也丝毫未减,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没有放弃绘画,漫长的等待时间也没有消磨掉他画画的恒心。放羊之余,父亲画了一百多张河滩里的滩石和小草。这件事给了我很大震撼。草木本无情,因为绘画主体丰富有情感,所以他才会看草木山石皆有情,他与牛羊和草木对话,画它们的千姿百态。正是这份艺术家天生的敏感,才让父亲看到寻常物象背后的艺术美,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担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期间,父亲依然坚持每天绘画。在繁忙的政务和教学工作之余,他亲自带队去陕北写生,每年都要创作几幅大画。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诸如《沟里人》《山姑娘》等多幅优秀作品。与此同时,他也为自己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积极搜集素材。长达180米的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父亲花费了二十年时间和心血创作的时代画卷。创作期间,痛风、风湿、湿疹、心力衰竭等各种病痛不断困扰着他,屡屡住院。



贾平凹为刘文西最后一次参加第十三届美展作品题字


但父亲只要拿上画笔,他就会忘记病痛,忘记尘世各种烦扰专心作画,病魔也仿佛骤然消散了一般。父亲说绘画是治愈病痛最好的良药。垂危之时,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坚持了终生的绘画。2018年到2019年,病危通知书下了好几次,我和家人十分难过和担心,劝父亲好好休养。但在去世前几天,他仍然手执画笔满怀激情坐在西安南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落画速写。我陪护他住院,他躺在病床上对我说:“我啥都能放下,就放不下长卷,没有画完……”在病床上他依然在构思长卷。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个小时,不同的人创造了不同的生命价值。父亲珍惜时间,尊重时间,时间也没有辜负他的辛勤付出。我曾对家人说:“父亲是世界上活得最长的人。”他没有辜负生命的每一分钟,遗留的两万多张速写、近千张创作画,长达百米的画作长卷汇聚成父亲辉煌的艺术生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但艺术生命长青,那些艺术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延续。转眼,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午夜梦回,身影依稀。仿佛就在昨日,我陪他回浙江老家,他手握画笔,坐在村口的小凳子上,对着村头那棵生长了几百年的香樟树,画他心中的故乡,画他挚爱入骨的乡民……








行于大道

——忆从黄土高原走向高峰的刘文西


巨石


我喜爱刘文西先生的画。

我敬仰刘文西先生不忘初心的艺术追求。

一个人,一辈子执着于绘画,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艺术事业,扎根黄土高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把陕北这片神奇土地和人文风情作为描绘的对象,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载入了新中国美术史。他带领西安美院和黄土画派成员深入生活,以速写的方式积累艺术素材,用作品诠释写生对于创作的重要性,这种写生精神和创作方式影响了一批人。《祖孙四代》《毛主席与牧羊人》等经典作品,深刻的印证着他常说的那句话“生活是艺术的土壤,人民是艺术的母亲。”刘文西先生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主题突出、情景交融,他善于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去创作,灵活的运用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典型人物形象来阐述创作主题。他几十年来数十次到陕北过大年深入生活,和农民拉家常,记住了那沟、那山、那人。他曾画过写生的一批农民最终成了他的朋友,把几个年幼的孩子一直画到成了爷爷奶奶,这些沟里人都是刘文西绘画作品生动的活水源头。他带领我们写生时说“艺术家只要潜心沉下去,就会从生活中汲取许多丰富营养,才能创作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美术作品。”他用其一生经营绘画艺术,用地域性很强的绘画作品在业界建立了黄土画派的艺术标识,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最典型的个例。



2012年刘文西在江西


刘文西先生是黄土画派的缔造者,同时也是黄土高原人文风情绘画的一座高峰。他为艺术而生,常年笔耕不辍,绘画是他一生的常态,吃的是老百姓的家常饭,穿的是最廉价的一身浅灰色布衣。他用生命置换艺术,用作品展证人生价值,刘文西先生在艺术追求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的作品中不论气度非凡的领袖,还是淳朴可爱的农民,人物的形象和中国画的笔墨线条独具面貌,超乎常人的艺术实践,使刘文西的绘画思想走向成熟。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东方》《井冈山会师》等作品已经成为红色经典作品,创作上践行“讲话”精神,时时刻刻紧扣时代脉搏,在塑造人民领袖毛东的艺术形象中,笔墨质朴线条遒劲潇洒,观后让人倍感生动亲切。从上个世纪到现在,陕西之所以在全国被视为国画重镇,是因为有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有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王子武等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的存在,使陕西美术在全国有了独特的地域魅力,被誉为中国画的艺术高地。



刘文西在陕北


南朝宗炳提出“澄怀观道”的理论是至理经典名言。当所追求的事业方向既定之时,保持一颗澄明质朴之心,不为它欲所撼,不为世俗名利所诱,刘文西先生用他的勤奋和执着卫道前行。探寻他的绘画思想,他的哲学观、美学观甚至文化观,结合这个历史阶段的黄胄、周思聪、王子武等,进行群体性研究和个案类比分析,就很清晰看到刘文西绘画作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性,提升中国画在国际语境下的最佳例证。他从浙江美院毕业分配到西安美院那一刻起,扎根黄土,在黄土高原上逐步建立起他中国画创作的精神家园。他始终没有忘记人生、社会和自己的关系,始终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社会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一个画家与一个时代融为一体,他对艺术追求的全过程,必将对学习中国画的人们具有启示的意义。同时,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和高等院校管理者,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体系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奉献给社会,在教学与实践中锐意改革,建全学科体系,吸纳优秀人才加强教师队伍。搬迁校址,把西安美术学院建设成现代化的高等美术学院。西安美院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八大美院之一,除了西安美术学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刘文西先生这一代人功不可没。                                     

回望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史,最大的变革是把中国画从文人画发展成现实主义绘画,用美术作品弘扬正能量,讴歌时代进步。国画艺术家有使命担当的创新水墨作品,应证了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世纪中国美术发展所提出的新课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任重道远,立足丝之路起点放眼艺术世界,学习前辈的优良品质,在坚守民族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发扬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先贤的艺术精神,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构建中国美术的国际视野。

                                                                              2020年6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