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王有政,1941生于山西万荣县,196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6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陕西美协顾问、黄土画派研究院副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79年,作品《悄悄话》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1984年,作品《捏扁食》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作品《翠翠、莉莉和姣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89年,作品《倦旅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94年,作品《母亲·我心中的佛》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9年,作品《读》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2009年,作品《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与杨光利合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七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有政:俯身记录中华民族的质朴精神
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博导
当代画家王有政是“长安画派”第二代表性画家中的关键人物,也是“黄土画派”中的一位重要继承者,因为“黄土画派”不仅立足于描绘客观自然的黄土地貌,而且注重于表现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的精神。王有政的成名作是绘制于1979年的《悄悄话》,即使放到今天来看,这幅作品也非常出色。他在这幅作品中已经形成了后来一再出现的纯墨色勾线表现技法,以及运用素描造型加精谨着色的形式来塑造人物的面部和手部,成为王有政“黄土画风式”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而王有政在此后的绘画创作中,也有意识地将上述两种特征进行了调整与放大,尤其是他特别善于以勾勾铆铆的线条来描绘黄土高坡上常见的柳条筐等物象,使得其画面感受变得更加纯净和自然。与此同时,王有政继续追求运用纯粹的焦墨勾皴来表现主体人物和画面背景,除了面部和手部运用重彩进行塑造之外,其他物象一律简化为焦墨勾写,从而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焦墨技法的探索与尝试。近年来,王有政的绘画作品中多有出现古人从未描绘过的磨碾等物件,并且以钝刀刻石一般的焦墨意趣来突出石质房屋的特征,进一步将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巧妙地转化成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这一点对于王有政这一代画家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贡献。王有政常常在画面中描写黄土人家的日常生活,例如捏扁食、捏花馍和少儿学步、读书、嬉戏以及母亲辛勤劳作的场景。诚然,王有政这一代画家尤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即使是表现稀松平常的情景,也一定会蕴涵着某种诗意与哲理。例如作品《游子归》(1997年)便是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母亲对他的关爱与照料。还有《母亲·我心中的佛》(1994年),既是王有政对自己母亲的深入刻画,也是在表现着他与黄土大地之间的深厚情感,从而将母亲作为黄土大地的象征。所以,我认为当代美术界对于王有政绘画的关注程度与研究力度仍然不够深入。王有政的人物绘画始终聚焦于表现陕北地域的人情世故,而且画风十分质朴。前些年我曾为王有政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主要谈及了其作品中的质朴精神。尽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求飘逸、苍茫与厚重,但是中国画在表现人物时质朴精神同样不可缺少。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王有政是通过表现黄土人家来彰显黄土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质朴精神。毫无疑问,王有政的人物绘画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留下了一些应该俯身记录的质朴精神,这正是其人物绘画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王有政:黄土地的讴歌者
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
现代美术史上的中国画重镇西安,前有“长安画派”,后有“黄土画派”。“长安画派”提出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而“黄土画派”则更加明确地倡议要“关注人和塑造人”。“黄土画派”的创立者刘文西及代表性画家王有政、郭全忠等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语言面貌。可见,“黄土画派”既拥有着统一的学术旗帜,又包容了一定的艺术个性化探索。作为“黄土画派”代表性画家,王有政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坛也是重要的创作骨干,作品在全国性大展中屡屡获奖。其中,《悄悄话》(1979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捏扁食》(198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翠翠、莉莉和姣姣》(198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倦旅图》(1989年)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母亲·我心中的佛》(1994年)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读》(1999年)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等。所以,仅从王有政在第五届至第九届全国美展中连续获奖的辉煌战绩,便可证实他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从绘画题材上讲,“黄土地上的人和事”是王有政创作的“基本盘”。他的作品题材均是来自于他熟悉的黄土地生活,尤其是表现爷孙情主题最为多见。这个主题在情节上也对应着即便当下也依然寻常的农村生活——家中的老人即便年纪再大也闲不下来地帮忙照看孙辈甚至做一些农活。爷孙“隔代亲”的天伦之乐、家中老人勤劳持家等一幕幕是我们既非常熟悉又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但在王有政的笔下却变成一幅幅让人心灵悸动的动人画面。可以说,王有政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始终是围绕着黄土地上的日常生活,他不仅将自己的艺术根基深扎于此,而且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民“共呼吸”,长期近距离的相处培育了他们的情感基础。也正因如此,王有政才能在绘画中轻松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黄土地生活背后、其他人熟视无睹的特殊美感,并将蕴涵于乡土生活之中的真挚情感提纯为自己淳朴的笔墨语言。创作上,王有政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他在笔墨语言上并不着意于创新与革变,擅长运用“以形写神”的写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他用他最熟悉的绘画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土地上生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最朴实的情感,老人勤劳朴实、慈祥敦厚的容貌,小孩子机灵调皮、娇羞可爱的姿态,传递着人们最向往的温暖与馨香,撩拨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所以说观赏王有政的人物绘画总会被他作品中的“情”所感动。王有政特别善于通过细节来强化主题的表现。在作品《悄悄话》的描绘中,王有政不仅注重人物造型的准确和真挚情感的提炼,而且特别强调细节动态的表现——孙女的右手自然地搭在爷爷的肩膀上,左手故意将通知书藏在身后,身体前倾凑到爷爷的耳旁讲述着好消息,而爷爷的脸上则洋溢着按捺不住的喜悦,眯着眼、侧着头,尽可能地贴近孙女来听得更清楚。假如孙女没有向后“藏”的动作,那么这幅作品就不会如此生动。这样生动的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不仅需要画家极为细致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而且要在充足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凝练和总结。再从作品的配景上来看,主体人物身后虚写的窑洞前枝头嫩芽初绽的淡绿色让画面中充溢着喜气;右下方觅食的鸡群,也以“一家人”的形象强化了温馨的情感主题。因此,在这些生活场景的烘托渲染下,使得画面中的生活感更加真实,这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可以说,作品《悄悄话》是王有政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高峰。王有政有一系列通过再现西北人民生活艰辛,颂扬他们勤劳、勇敢和坚强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同样体现了他注重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的特点。作品《捏扁食》,表现的是陕北家庭生活的某个场景,这幅融入了工笔线描的作品,描绘了一家人围坐一起祥和地制作扁食的场景,老人的慈祥、妇人的认真、小孩儿的执着……每个人物的神态都在画面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作品《母亲·我心中的佛》中,王有政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辛苦持家的母亲形象,背景中布满了整齐摆放的锅碗瓢盆和垒砌如山的南瓜,让人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有着众多儿女的大家庭,而她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尽管她每天要操持家务、辛勤劳作,但她的眼神却如此沉着淡定,看着她,观者就有一种家如港湾的踏实与稳固。所以说,王有政在《母亲·我心中的佛》中描绘的不仅是他自己的母亲,更是西部人民心目中的母亲。 王有政尤其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作品《翠翠、莉莉和姣姣》中,他描绘了三个女孩在河边戏水、梳头、扎辫子的情景,展现了山村女孩对于美的懵懂追求。这种在她们心底悄悄绽放的爱美的天性,正如袁牧《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如作品《读》,一个用报纸糊满了墙壁的窑洞里,姐姐作为家里的“小大人”用心地教导着弟弟读书,从两人相互依偎的亲密姿态中,可以感受到“早当家”的姐姐对弟弟的关爱之情以及弟弟对姐姐的依赖。窑洞虽然破旧,但画面很温暖。当然,画面温暖的不仅仅是浓浓亲情,还有画家借由姐弟共读流露出来的无限期许与希望——那就是他们在努力赢得美好未来。2000年以后,王有政的绘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越来越重视将白描技法、焦墨表现与西北地域的特殊场景结合一体。但无论是《塔吉克娘仨》(2000年)、《爷爷的歌谣》(2004年)、《奶奶孙孙》(2009年),还是《耕读传家》(2012年)、《黄土高原人家》(2014年)、《妮妮》(2015年)等作品,他依然是运用最朴实的语言从辛苦和贫穷的乡村生活里挖掘出朴实之美和诗意之美。这种生活中最平凡的点滴之美,给予人们一种“哀而不伤”的亲切感受。总而言之,尽管近些年中国美术界兴起着各式各样的艺术潮流,但王有政从不为之所动。如果说有些艺术家是以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来成就自己,那么王有政显然是以关注生活之美来构建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牢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表现朴实的乡土生活,这不仅说明他对黄土地生活有着深深的情感,而且展现了他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所以将王有政定义为“黄土地的讴歌者”是名副其实、恰如其分。而且从他的主题性人物画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绘画技法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王有政:俯身于黄土地的艺术思考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百年以来,陕北黄土高原一直是文学家、艺术家们魂牵梦绕的神圣之地。这里曾走出陈忠实、路遥、贾平凹等杰出的文学家,也哺育了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等将绘画语言与黄土高原上淳朴民风紧密结合的美术家,更滋养了赵季平、贺玉堂、贠恩凤等著名的音乐家……黄土高原早已成为文学艺术家们执迷与热爱、欣赏与赞美的一方圣土。王有政正是一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画坛名家,他将主要创作精力埋头于表现黄土高原上的吾土吾民,仅从其代表作品中透射的素朴之风,便可感受到他对陕北农民形象以及农民与土地之间那份特殊情感的深透理解。20世纪60年代,王有政在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并得到刘文西等著名人物画家亲炙。而王有政在当代画坛的声名鹊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悄悄话》(1979年),曾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无论社会时潮和美术思潮如何变化,他都一直执着于对乡土主题的表现,从《悄悄话》到《捏扁食》(1984年),再到以工笔技法表现的《翠翠、莉莉和姣姣》(1984年)以及《母亲,我心中的佛》(1994年)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王有政对周边人物乃至黄土生灵的真情与热爱。从作品《悄悄话》中便可看出王有政深受恩师刘文西的影响,例如他有意强化了人物形象的边缘线,并以笔墨来表现光影和体积,将以往中国画中相对虚和唯美的趣味大幅度减弱,但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人情味道,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更加精微细致,且饱含温度感。由此,王有政的作品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农村风俗画,形成了一种以平凡瞬间表现时代风貌的特殊情韵。当我们回首欣赏《悄悄话》时,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画面中的细腻情感依然非常亲切——窑洞之前的树荫之下,祖孙俩耳语有趣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正是因为这种素朴的亲情贯穿了画中的情境,没有一丝一毫的造作感和艺术创作在表现客观物象时极易产生的距离感,这种“不隔”的感觉正是王有政人物绘画的突出特点。实际上,王有政的人物绘画展现了自然主义风格与写实主义人物造型之间的相互结合。由于素描和笔墨在以往几十年学院教学中,一直作为两种路径而备受讨论,因此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成为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写实人物绘画中一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王有政的人物创作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推进,例如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抓住和放大最为素朴的人文情韵,在对于土地、劳动和家族伦理的表现等,都是王有政数十年来以不断俯下身子亲近黄土人家的执著探索。20世纪70年代,王有政曾经跑遍陕北的许多县城,由于当时提倡和鼓励农民画创作,所以像刘文西、王有政等很多画家都和县城文化馆的专业人员组成了辅导小组,为农民画进行教学和指导,特别是陕西户县农民画,在当时被树立为工农兵美术工作的典范。而在王有政辅导农民绘画的过程中,发掘出农民画家身上的典型素质,对于户县农民画的普及和宣传起到了较大作用。同时,王有政也具有新闻记者式的敏感意识,曾撰写过一份关于的户县农民画创作成果的研究报告,使得他对于普通农民百姓的认识更加透彻。如今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社会主题的表现中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而回首70年代初期,王有政以辅导户县农民画为代表的基层经历,特别是农民画家对于农民创作的介入与推动,都寄托了他对农民、土地主题的特殊情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安画派和学院派之间在中国画的创新方法上产生了不同意见,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美的元素,同时认为书法艺术是中国画的基础;而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因此当中国画被纳入现代美术学院的学科体系时,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而作为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代表性画家,这两种观念在王有政作品中的结合与矛盾现得更为典型,经过深入认真的思考之后,他总结道:“多年来,我们一直跟着美术学院的路线前进,但经过方济众等老一辈画家的引导,让我看到了传统绘画的精髓,然而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让大家产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就是究竟在哪个庙里烧香?尽管我知道老祖宗庙里的神更灵,但我已经无法重新脱胎换骨,完全转到传统的庙里。”王有政在现代学院派教学体系之中重新策略性地引入传统观念,表现出一位俯身于大地、忠诚于艺术的画家的深沉思考。因此,面对“85新潮”的冲击,当很多艺术家做出重新选择时,王有政依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以不变应万变”的去表现农民题材,而且从近三、四十年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从各个方面对母题的不断深入与探索。首先,从王有政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真”与“妙”,无论是作品《悄悄话》《捏扁食》,还是荣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表现两个孩童在窑洞中读书的作品《读》(1999年),都体现了他将西方绘画中光影和素描与传统绘画中的线条与笔墨相互结合,从而赋予写实水墨人物绘画一种更加精微且接近现实的视觉感受。其次,王有政对于农民素朴品质的追求,也表现在对于笔墨与色彩关系上的深入思考。例如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以焦墨来表现的一系列写实人物绘画作品,例如《黄土老人》(1991年)、《人之初》(1996年)、《家园》(1998年)等,整幅画面完全运用山水画皴法中的点子皴,聚焦式地刻画出一位老者脸上如同大自然中的沟壑一般的皱纹,展现了黄土生灵的斑驳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最后,从近几年表现相对宏阔场景的绘画作品中,可以发现王有政致力于人物群像与场景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例如在《悄悄话》之后,他数次表现老者和孩童一起编簸箕、竹筐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独特的趣味,再如在作品《耕读传家》(2012年)中,转而着力于人物的衣纹线条和写实表现之间的关系。包括在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入选作品《纺线线——延安大生产运动》,完全运用工笔白描的手法去展现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领袖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并以带有实验性的笔法去表现历史场境中的军民关系。此外,还有一系列表现小女孩在家园和自然之中的主题作品,如《妮妮》(2015年)、《山妮》(2016年)等,从中都可以看到老画家身上不断展现的童真童趣,同时也体现了王有政在创作中关于素描与笔墨关系的重新思考。整体来看,王有政的艺术创作始终以真实的生活感受来探索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以陕北地域特有的吾土吾民形象来延展艺术思考。正是王有政一直不断地俯下身来贴近黄土大地的文化自觉,使其绘画作品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王有政 印度小姑娘 中国画 68cm×68cm 2016年
王有政 翠翠、莉莉和姣姣 中国画 74cm×129cm 1984年
王有政 倦旅图 中国画 160cm×140cm 1989年
王有政 母亲·我心中的佛 中国画 170cm×170cm 1994年
王有政 捏扁食 中国画 114cm×190cm 1984年
王有政 悄悄话 中国画 116cm×110cm 1979年
王有政 山女 69cm×62cm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