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8辑:郭北平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郭北平

1949年生,西安市人。1983年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级专家协会理事、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陕西省体育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陕西省创作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陕西省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20余次。获全国奖7次(一金二银四铜)。获省级奖10余次,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全集》《中国百年肖像画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全国重要刊物及权威性画册,发表作品200件次。被中国油画学会辑入100年160人大型《廿世纪中国油画》画册。出版有《郭北平油画艺术》《名家精品·郭北平油画人体》《郭北平油画技法实录》《郭北平花鸟画集》等八种。八次任国家级艺术委员、评委。


油画《石鲁》创作手记

文/郭北平


郭北平  《石鲁》  油画  162cm×130cm  1999年


1973年,我被抽调到陕西省美术创作组从事历史画创作,时间一年余。在那段时间里,我有幸与石鲁、蔡亮、张自旋等前辈有较多接触,也有更多机会聆听石鲁谈艺、看石鲁作画。

在我的眼里,石鲁是一尊精灵式的雕塑,他很像贾科梅蒂笔下的人物。在中国,没有一个画家像石鲁那样富于传奇色彩,有石鲁那样的才情、气概,那样的浓烈和不安分的悲剧性格。

我自认为对石鲁有不算浮浅的理解,为石鲁造像却很难。中国人讲写意,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我却很不情愿草草狂态地把石鲁造成一个“野怪乱黑”的概念符号,以“意象”装扮门面;西方人讲“惊人的酷肖”,讲“双重的真实”,我也很不情愿为石鲁作一幅流行的类古典画像,拿须发细节的精致无余撩人耳目。

郭北平  《高原千秋》  油画  195cm×180cm  1983年


 古人讲形神兼备,略显空泛;石鲁讲依神写形,妙理有了依托。如魂之附体,也有了辩证。从来的艺术难人之处都在这两者的结合点上,故基础功夫不可不大能,迁想智慧不可不通途。

 我画了三幅石鲁,没有一幅满意。其中第二幅偶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我想与画面的感染力有关,也与画面的某些处理手法有关。

郭北平  《家有老娘》  油画  146cm×130cm  2007年


    主要是色彩。色彩和色调在一幅作品里往往扮演先声夺人的角色。但色彩并不等于五彩缤纷。从某种意义上讲,少色比多色更容易显现个性。单纯化的色彩能浓缩和渲染一种情绪,调动起观众的联想。类似大贝司效果的暗红色调,我一直比较喜欢,而表现石鲁这样的命运多舛、九死一生的压抑和精神的瑰丽,也有较好的解题效果。


郭北平  《林则徐澳门视察》  油画  300cm×600cm  1999年


色彩能留住观众,也经得起咀嚼,形象也就突兀。我参照石鲁在诗人李琦家做客的一幅旧照,十分模糊不清,但强光下端坐的感觉足够了:石鲁直面人生的感觉很够,姿势也十分石鲁。身边那条心爱的狼狗是石鲁一个时期重要的精神伙伴,颇多意味。石鲁似笑非笑,难以捉摸的表情,平处于没有时空限定的背景下,有一种傲骨嶙峋的雕塑感。但不是马约尔式的浑圆博大,而是一种注定要被摧垮的尖刻和犀利,背景上的沙灰的砌痕,也有一种特定内蕴的感受性。中国人研究感觉,可谓出神入化。古人讲线如蚯蚓描、如兰叶描、如锥划沙、如屋漏痕,这些视觉感受的重叠往往直指心灵,是一个画家所必须谙熟的形式要素。艺术的形象不只是人脸,它也是人手、人衣、背景、肌理笔致的全副表情,更是这些基本元素的韵味组合。用韵律抒写情怀,立型造境是所有好画家共同的秘密武器。

郭北平  《弘一大师》  油画  150cm×120cm  1996年


总记得石鲁当年挖苦我的一句话:“你是个糊涂虫,你倒不开知识界的八卦。”那是因为我发问太多,步步紧逼,时年我23岁。其实对于绘画的结体、韵味,我从来十分敏感,也揣摩经营得津津有味,不肯罢手。好在喜欢我画的人没有一个发问:你那墙上的裂纹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些道道?


2000年3月15日于客墨堂


郭北平  《仰韶彩陶文化》  油画  520cm×290cm 

2013-2016年

文化部中华文明五千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我画《黄昏中争看酥油花灯的人群》

文/郭北平

郭北平  《黄昏中争看酥油花灯的人群》  

油画  150cm×180cm 2014年


高原藏民生活一直是画家们争相涉足的热土。除了牦牛、帐篷、阳光、草原等日常生活,还有一个极为圣洁的高原主题,那就是这里的人民毕生沉浸于信仰之中的独特生活。那是对神明的敬畏和执着,也是他们净化灵魂和迎接苦难的精神寄托。

多次去拉卜楞寺,多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善良的藏人把世俗生活和神性向往糅合得如此自然。为此,我创作了《黄昏中争看酥油花灯的人群》。在简约的色彩配置中,力求呈现特定语境下的这种融合。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和崇高精神的融合,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必然面临的境遇。


                        2014年10月

郭北平《延安文艺座谈会》油画  250cm×350cm

2007—2010年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文化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