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14辑:张立柱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张立柱

张立柱,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1956年生,陕西武功人,七七级西安美院国画系本科暨研究生,毕业留系任教,后调入陕西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曾任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美协副主席。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金奖。


大秦声正

——我画《大秦声正》

文/张立柱


我的家乡在关中,我的家乡有大戏——秦腔。

从我记事起,印象里家乡过年过节唱秦腔,逢集赶会唱秦腔,佛堂大典唱秦腔,秋夏忙罢唱秦腔,老人过寿或仙逝唱秦腔,添丁满月也唱秦腔……事大值得搭台子请大戏,事不大稍微热闹一下几个条凳坐椅围一圈自乐班;鼓乐弦索齐全能唱,板胡一把伴着也能唱,就是啥乐器都没有想唱就干唱也无妨;会唱又敢唱者在人面前放声换赞许,不会唱却敢唱者在人前一开嗓讨得各种笑声;日子殷实也唱“实可怜……”穷得跟啥一样于荒野田间却大吼“为王的……”

秦腔戏是家乡人情感的体现、精神的体现、生命的体现。

张立柱  大秦正声  中国画  290cm×366cm  2016-2018年


秦腔是陕西的戏,却不仅是陕西地方戏,她覆盖延伸到甘、宁、青、新及晋南诸地,但有意思的是却覆盖不了全陕西。陕西自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陕北乃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本无戏盛产民歌,即使唱戏多的也是跨黄河东来的晋剧而非秦腔;陕南在秦岭以南长江水系,更多巴楚文化,戏多汉剧、花鼓等。秦腔于陕西确切言是关中的戏,她准确地体现了关中的性格、关中的精神。八百里关中发源农业的富庶地,但她的性格不是富足滋润而是持重的历史担当。“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句中的“苍然”真是点透了关中的基本性格,从这般基本性格可推演出主体为苍茫、大气、厚重、亘古、朴质、充实、旷达、铿锵暨至大至刚满于天地间巍巍荡荡的浩然之气,却难引申出主体为飘然、甜润、清淡、漫幻甚尔梁祝般蝴蝶双飞感。

此土地大包容、大心胸、大精神生发出的戏曲艺术关注的是国家、民族、万众的大命运大情感,而非小众的佳人才子式小情愫小心绪。她将人置于生存的最艰难境况中(如人生三大至痛: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表现人如何顽强承受、痛苦抗争、困惑却奋力进取,以直起直落精准的粗笔大线表达一种云天升腾响遏行云的宏浩气场,又细微体贴地打磨充实为耐读耐听的正宫正调,获得一种使观听者热耳酸心的艺术感受。


张立柱  天地之舞  中国画  235cm×290cm  2018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成就一方艺业。周从西府源起成就大业,铿锵大气的周人需铿锵大气的文化表露,西周人的腔调就出本了。《史记·李斯列传》言“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种为表达情感率真的击叩弹搏却自然地形成了其唱腔基础,也自然地使其成了梆子腔的鼻祖,甚或是中国戏曲的鼻祖(据闻京剧的完善就受秦腔之颇多影响)。

我对戏曲完全门外汉,对自小就灌耳的家乡秦腔也同样无知,对何为板何为眼、何为二六、何为慢板曾想了解一二滋养我画,试问读就知渊涵极深,便干脆避之糊涂汉般凭感觉领其味了。虽不识其道与理,但她毕竟发源于秦故土,她与我深爱的从关中土地追寻绘画艺术之根是相通的。关中人、关中人的画与关中人的戏。

对秦腔的认知,自古至今高人行家多有高见。

秦汉之际秦声歌唱家韩娥曼声哀哭曼声长歌;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就认为秦声(那时虽非现完备的秦腔戏曲艺术,但秦人的声音就是秦腔的母体)演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歌乎呜呜”(《报孙宗会书》)。

金元诗人元好问:“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送秦中诸人引》)。


张立柱  天通愿 中国画 199cm×400cm 2015年


清学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至秦中则人人出口音中黄钟,调入正宫。而所谓正宫者,又非大声疾呼,满堂满室之说也。其擅长在直起直落又复宛转关生,犯入他调重蹈宫音。”


张立柱  天通愿  中国画  290cm×400cm 2015年


清戏曲理论家焦循言秦腔:“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

鲁迅先生1924年在西安赏看秦腔后,亲题:“古调独弹。”

戏曲大师程砚秋先生在《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中指出:“中国的戏剧……来源是起于西北。”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在其论文《中国戏曲源自于西北》中言道:“若想考察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该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中国秦腔》)。

焦文彬等先生编著《秦腔史稿》阐明:“秦腔是从先秦‘乐’的基础上,在人们自觉程度都极高的时代形成的,它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的鼻祖。”


我不识秦腔之理仅依感觉喜之。我喜秦腔宽音本噪“天罡音”荡气回肠热耳酸心,我喜秦腔的大土大雅貌似粗率实极讲究,貌似本朴实甚精到,生涩的圆润,扯拽的流畅;通酣稳健之生,标致雅韵之旦,豪壮超迈之净,高谐远俗之丑;适规范又超规范的个人化特性音质与腔调,尤其哀痛之唱腔动情处可使听者感受或血脉起伏,或情性冲荡,或发丝抽拔,或静电通身。因之,一个门外汉不知不觉记住不少行家大名:刘毓中、李正敏、田德年、苏育民、刘易平、任哲中、肖若兰等。我记住他(她)们,因他(她)们的戏是陕西关中声音的正味大味,是关中男人女人的心中艺术正声,是“音中黄钟”的正律正宫调。《乐记》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像,而和乐兴焉。”

如此高迈梆子腔之鼻祖正声不被今时传媒识认,包括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也难见被播放,因为它不入世俗耳,今之流俗时尚喜甜不喜辣喜趣不识味适于听郑声。扬雄云:“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嵇康云:“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所以主调高迈冲血酸心热耳而少妙音助兴之趣的秦腔不被关注抬举当是自然与必然。


张立柱  远乡  中国画  290cm×395cm  2018年


我之画《大秦正声》就是我对家乡秦腔的认识与解读。

近来火爆的被媒体强推的所谓陕西“老腔”根本不能标示秦人心性。秦文化确切言乃关中文化。关中非凡地矣,远言蓝田猿人、半坡彩陶,直到可准确纪年的周秦汉唐盛世京畿所在,中华文化老根的深扎地,孔夫子努力期盼恢复的周礼产生地。这里每一寸热土都是中华文化浓汁久泡过的,连家乡人随口常出的诸多土语若书写出来则是极古雅文言文,中正朴雅早渗透于此地民众血脉里,即使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也是放而不野、土而不俗、内慧不愚;乡村姑娘人前站立绝对朴秀有致。田德年、刘毓中、任哲中、肖若兰们是真正关中秦人声腔代表,绝不是大“专家”们调教成的粗野、愚傻、神经感。焦循先生在《花部农谭》言秦腔“贵浅显”能“于浅处见才化俗为雅”,我们“专家”却化千年之雅为俗,若周公、孔子在世定会侧目甚或气煞矣。故劝“专家”们珍重中国文化的发祥祖根——朴雅高迈的秦文化,别再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践损她了。

这就是为何我拙画名《大秦正声》,此拙文却名《大秦声正》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