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13辑:刘永杰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刘永杰

陕西长安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文学硕士学位、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画系刘永杰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陕西美协第四届副主席、陕西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获国务院“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笔墨 形象 生活

——当代中国人物画感言

文/刘永杰


在反传统的现代绘画成为一种时髦的当今,走传统绘画的路是一种危险。反传统的现代绘画可能很快被人关注,走传统的路可能无人答理,多少人多少苦心和辛劳永远地淹没在传统的茫茫大海之中。因为传统的要求是很高的,是需要功力的,而获取基本功力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劳动,只有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个人人格精神情感情绪外化的资格,这是难的。但是“难”也是一种品位,“难”才具有魅力。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茫茫大海之中,多少有志者在不辞辛苦地搏击着。那么,彻底地了解这个大海的水性和寻找一个合适的路径将成为到达彼岸或走在别人前头的条件。

我钟情于传统,我认为传统绘画这个大海的水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画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画传统的茫茫大海里,我选择这样的路——笔墨、形象、生活。


刘永杰  丝路风情(局部)  中国画  150cm×1200cm  1986年


笔 墨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一语概括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追求,说明了笔墨之于中国画的地位、价值和艺术魅力,没有笔没有墨就不是中国画,至少是没有品位的中国画。笔墨,就其本来的作用来说,是一种造型的手段,是反映形象的工具。但是在中国画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国画不满足于笔墨仅仅作为造型的工具就完事了,而使其超越了造型的功用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使其负载了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仔细分析起来,中国画的笔墨价值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形象的表现方式,也就是造型的工具,“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第二个层面是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所形成的,墨色的节奏韵律是一种形式美,如宗白华先生说的“笔情墨韵点线交织,成一音乐性的‘谱构’”;第三个层面也就是最深层面,即笔墨是人的情感情绪的宣泄,笔迹墨迹是主体人格精神的外化。如孙过庭说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王昱说的“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刘永杰  集市  中国画  125cm×150cm  2012年


中国人能从笔墨里得到或老辣的,或滋润的,或雄浑的,或恬淡的审美感受和或沧桑的,或睿秀的,或坦诚的,或深邃的人格魅力感受。这一点是中国画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他别的画种所不能取代的价值,是其高深莫测的艺术魅力。

刘永杰  凉山秋  中国画  130cm×125cm  1996年


形 象

笔墨的审美价值是相对形象的表现而言的,是在形象的表现中实现的,不表现形象的笔墨难说是好是坏了(抽象水墨是另外一回事,本文力所不能及)。有品位的中国画应该是笔墨与形象的统一,但遗憾的是作为人物画来说,笔墨的价值追求(挥洒自如、淋漓酣畅)与形象的深入刻画(对象形象的个性反映)存在着天然的矛盾。注重于形象的具体刻画,就势必抑制笔墨的挥洒自如;注重笔墨情绪宣泄,又势必难以刻画具体形象。中国画在面对此问题时当然有自己的观念,在实践上,中国画以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为标准来应对此问题,是睿智的。中国画以精湛的技能摄取最能体现对象神韵的形象信息,简化无关紧要的因素,来获取笔墨的自由,实现笔墨的价值追求。但说到底,神还是要以形来反映的,要以笔墨来反映的,深入的形象刻画可能负载更深入的神韵。毋庸讳言,中国画的笔墨价值实现是要以牺牲形象的个性具体性为代价的,形象的个性具体性的实现又要以牺牲笔墨的价值追求为代价,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当然,注重形象的刻画,不求笔墨价值也可以是好画;注重笔墨价值,简化形象刻画也能成为好画。然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笔墨价值,不然我们用生宣纸干什么?而人物画天然地承担着作用于人生的使命,又需要形象的深刻揭示,此问题是中国人物画一直存在的课题。


刘永杰  金色的风  中国画  146cm×175cm  2001年


面对此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有三种选择:一是注重笔墨,二是注重形象,三是力求笔墨与形象的统一。我选择的是第三种,因为我想关注生活又钟情于笔墨魅力。这种选择可能难度大于前二者,可能不容易讨好,但我看重关注生活的使命。也因为难,才有价值。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就是形象与笔墨的高度统一。齐白石的虾和黄胄的驴给我们一种启示:笔墨与形象的高度统一是要把客观形象的结构进行一番笔墨(笔触)的重构,使其形象的结构笔墨(笔触)化、秩序化、程序化,从而获得形象刻画的本身就是笔墨价值的实现的结果。人物画怎么作,有待我们探索。


刘永杰  火热的土地  中国画  148cm×135cm  2004年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浙江美术馆收藏


生 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句似乎很俗气的人们听腻了的话其实是很实在的。我们不要囿于对生活褊狭的理解。我认为生活之于艺术有如下三个作用:第一,艺术作品是情感的产物,而情感则是生活孕育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人才能有炽热的感情;第二,艺术作品从生活中有感而来才是丰满的、有分量的,才可能具有时代感,才能感染人。没形象的笔墨和没有生活的形象都是干瘪的、空洞的,有生活味才是生动的;第三,艺术作品是一种形式感,艺术的创造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的创造,创造的启示虽然也可以来自于艺术的流,但最主要还是来自生活。因为生活(包括自然)的形式形态是最丰富最多姿多彩的,充满了节奏和韵律美的因素。面对生活进行长期的物我交流,才能使我们的审美感觉得到丰富的刺激,是获得自我风格的途径。



刘永杰\韩勃正  大唐盛景图  中国画  200cm×400cm  2016-2019年

文化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当今中国画的革新风起云涌,这造成中国画艺术观念取向的复杂与多变,使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严重失语,此时,我还固守着传统之路,不知别人以为是也非也?但我以为是。



刘永杰  厚厚的土地  中国画  136cm×139cm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