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贺荣敏
笔名一敏。1958年3月生于陕西合阳县。198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后又在刘文西教授的指导下攻读中国人物画研究生,198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2012年至2018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美术》主编 。
1996年陕西省文联授予“艺术创作十佳”称号; 2001年荣获“三五人才”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
1984年《春闹秦川》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获陕西省二等奖。
1994年《雪塬》参加全国第八届美展并获大奖。
1995年《血的印迹》参加纪念抗日战争五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获三等奖。
1997年《父老相亲》参加全国人物画展并获铜奖。
1997年《中华太极》参加全国第四届中国体育美展并获银奖。
1999年《柿子熟了的时候》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
2001年《莽塬初醒》参加纪念《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展并获二等奖。
2001年中国画《雪塬》参加百年中国画展。
2005年中国画《地道战》参加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获最佳作品奖。
学术专著有:《我画我说》《绘事散言》《写意人物画写生教程》《画说欧洲》《黄土画派画家贺荣敏》《绘事心语》《中国人物画创作教程》等。
情写雪塬
文/贺荣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儿时就已倒背如流,然而对于这句话的内涵未曾深思。而立之年,略得学识,渐渐地对人生之意义有所感悟。曾经试图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不断深化的认识,却未称心。究其因:欠情,情不到则意不达。甲戌年夏月偶忆及太史公言,心有所感,笔锋再次回到了故乡的丧葬文化,得《雪塬》一画的创意。
我的故乡位于渭北高原,在那里塬塬相望,沟沟相连,村村礼尚往来,家家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以情系之,以德恒之。德高望重胜过万贯家产,情真意切换得风和日丽。厚厚的黄土高原深处蕴藏着悠悠古风,萌发着时代的文明。就拿丧葬文化来讲,虽然至今仍沿用原始的土葬方式,但葬礼的内涵已浸透了时代的文明,即对人生意义的评价。曾记得在我们村上,有个人死了,出殡那天找不来抬棺材的人,更不用说自愿送葬者。这一事实,无声地总结与评价了此人的一生。同在这块黄土原,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人死了,死而犹生;有的人活着,却跟死了一样,这是为什么?也正是我画《雪塬》的动机。
贺荣敏 雪塬 中国画 180cm×150cm 1994年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平日作画大多先以情节、趣味着眼,而这次因情所驱,一改往日习惯,从意着手。为了强化葬礼对人视角及心理反应这一“意”,我选择了以雪塬为背景。我以为,皑皑白雪,覆盖土塬,一望无际,洁如净土乃表达生死主题之最佳境界,同时也符合国人丧葬乃白事之审美习惯,故而染天求雪,得名《雪塬》。
风情画,有风无情无异图解,有情无风便是虚情假意,二者兼备,方可传神动人。《雪塬》一画仍属风情画,必须以民俗民风作为实体。具体来讲,表现葬礼,就必须以生活中的葬礼为原型。
谈及故乡的葬礼,一般都很隆重,因为人生只得一次。其时间整整延续一天,有甚者几天。出殡时场面尤为壮观,天上飞满纸钱,地上布满花圈。死者乘坐“八抬大轿”,乐人吹吹打打,鸣锣开道。孝子贤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人们护送进入坟地……作为绘画艺术如实描写难得其意,只有将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加工完善,方可得其质、传其神。为此,我在创作《雪塬》的过程中,一切从入情着眼,一切从达意出发,把生活中的葬礼艺术化。
贺荣敏 中华太极 中国画 180cm×150cm 1997年
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银奖
舍去了豪华的轿,让棺材裸露于画面。四条粗重的木杠横穿棺材底部,以白布缠绕,略打花结,这样使观者一目了然,又不失八人抬轿之风俗。舍去外表的华丽,着力于内在的浓重,意在体现死者清廉之德,朴素之美。此其一。
缩减了花圈的数量,只留一个。把全村人的情和意浓缩在这个夸张了的硕大的花圈上,朵朵白花,背向观众,藏而不露,犹如众人之心。白色的纸带就像众人之情,让其尽可能的长,长的在风地里腾空飘动,飘动……此其二。
夸张纸钱,让其随情布满天空与雪塬,同时在画面上将纸钱与人群的脚印做了人为的混淆,漫天飘动的纸钱,撒落在白白的雪塬上,犹如沉沉的脚印。这脚印是生者对死者一片片沉甸甸的情,绵绵幽远的意。此其三。
贺荣敏 父老乡亲 中国画 180cm×150cm 1997年
全国人物画展铜奖
在送葬人群的处理上,我采取真情写实的手法,毫不限制感情的流动,让我之情融化在黑压压的人群之中。人物多,不仅是构图、气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需要。一位高尚的人,应该受到更多人的爱戴;一位纯粹的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一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一位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应该活在更多人的心中。此其四。
在画面效果处理上,着眼于画面大关系、大效果的处理,把天空、雪塬、人群有意造成黑、白、灰三大块,使其相互映衬,产生强烈的对比关系,以求画面主体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之艺术效果。此其五。
在笔墨技法上,尝试性地运用了传统山水画多次皴擦、局部烘染、重点部位加点强调的方法,使人物结实厚重,以求与整体画面浓重、沉着的气氛合拍。天空以大笔酣墨为之,与人群小笔干皴形成对比,使画面给人以酣畅淋漓中不失细致入微之感。此其六。
贺荣敏 家园回望 中国画 180cm×156cm 2012年
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优秀奖
在人物造型及人物布局上,更多地运用了生活原型,把艺术处理暗藏于自然流露之中。有形又无形的送葬队伍,前小后大,形成牛角势,疏密多变的队伍边缘及零散的人们使协调中产生变化。多人物的画面贵在统一,故送葬者大多为背影。一味的协调统一,又将导致画面死板单调。为此在人群之中,安排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情节:有仰天长叹者,有声泪俱下者,有依杖行走者,有双人搀扶者,有携食再祭者,更有低头哀悼者……此其七。
除此之外,为了强化主题,特意在画之上方设置了诗联,并以重笔浓墨为之,使画面借以醒目,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充分地流露。正如《毛诗序》中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绘画艺术也是如此。
反思《雪塬》的创作,我再次认识到,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熟练掌握构图、笔墨、形式和技法,更重要的是人格的不断完善。艺术是神圣的,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只有在我们的学习中,真诚地体验人生,努力克服浮躁和烟火气,方可渐入佳境。由于自己修炼不到,创作中的不足和遗憾在所难免,今后仍需努力。要说收获,那便是通过创作《雪塬》,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感情得到了一次升华。
《大秦之腔》创作谈
文/贺荣敏
作品介绍:《大秦之腔》一画取材于黄土高原渭北一带民俗,展示了秦川大地高吼秦腔之风情。画面以写实的造型、写意的笔法塑造了十位民间老艺人自娱自乐、如痴如醉、乐在其中的艺术形象。画面人物各执其事、分工明确:唱者酣畅淋漓,敲者摇头晃脑,拉者闭目品味,弹者放情拨弦,吹者暴筋鼓腮……生动地再现了黄土高原自乐班的真情与实景。画面背景采用了现代平面构成的方式陈设布势,黑、红、白三色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色阶对比关系,从视觉效果再现了大秦之腔高亢激昂之气象。在黑、红、白三色所构成的色块之中,布满了文字,其文为秦腔之中较为典型的、以吼为特色的唱词,一为《辕门斩子》,二为《打震台》。如此画文结合的方式是现代版的中国画书画一体的新尝试,更是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进入学用结合、艺术实践的探索阶段。全画热情四射,豪情满怀,再现了大秦之腔特有的苍凉与豪迈之气,表达了秦人秦风所崇尚的阳刚与雄浑之美。
贺荣敏 大秦之腔 中国画 180cm×384cm 2010年
构思:秦腔对于秦人而言是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而言同样如此。我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并乐此不疲地描绘秦腔,皆源于我的生长环境。儿时的耳濡目染,青年时代学戏、拉琴等生活体验为我后来的绘画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生活基础。多年来,每每听到秦腔皆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创作的冲动,以至于反反复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秦腔系列的创作实践与实验。此张创作同样源于我对秦腔的特殊感情,并借此进行两个新的艺术探索:其一为中国画书画的现代结合;其二为一种暂定名为“斑点皴”新方法的大面积的推广与实验。于是在心中请来了十位老艺人,搭台唱戏,一板大秦之声从此吼起,一幅《大秦之腔》因此得来。
贺荣敏 血的印迹 中国画 180cm×150cm 2005年
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
构图:《大秦之腔》一画的构图沿用近年来我常用的四联画的艺术形式进行绘制,其特点犹如文学作品之中的章节分段,独立成章,联合成文。四幅相连,一以贯之。四幅分开,独立成画。如此组合难度在于一幅画之中需要有两个完整:单张(局部)的完整和整幅(全局)的完整。除此之外,传统的表现与现代的构成是此幅作品构图之中较为突出的探索点。它表现在:1.如何将背景的现代构成和主体的传统人物融为一体,使其恰如其分,自自然然。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便是找到一种契合点,此契合点不是形式上强行的黏合,而是承认背景与人物的差异,从形式上表达这种差异,却在心中黏合两者的不同。其方法犹如太极图之两极,黑白有别,却以内在联系、黏合,使其统一在一个大圆之中。据此道理,人物形体的圆与背景分割的方通过合理的搭配与连接,使其处处充满矛盾、充满联系,在对立之中实现画面的统一。2.字与画的有机结合为此幅作品构图之中更具探索意味的又一问题。传统的中国画的题款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一项便是以自身的轻重、疏密关系平衡画面。据此道理,并将此项功能放大扩张,便是解决此幅画以现代的方式使书画结合的有效的方法。文字在画面上已不再是完全表达内容的文字,而变成了画面所要求的一种元素与符号,借此表达画面形象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借此表现形象之疏密所不能表现的疏密。从而实现了预想的以现代的思维方式表达传统,借传统的艺术元素表现现代思维方式的艺术探索。
贺荣敏 西河古韵 中国画 180cm×384cm 2010年
起稿:《大秦之腔》一画的起稿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简练的线条布置人物的位置;二是对人物进行较为深入的刻画以及将背景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结合与联系;三是协调人物与背景的关系,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完成落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此步骤谓之定稿)。以艺术创作而言,起稿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构思的确认,构图的放大,同时包含了一系列的艺术探索。以此画为例,探索如下:探索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此幅作品的人物形象大多来源于平日的生活速写与生活积累,人物的动态大多凭借自己多年来的生活观察以及对秦腔表演的感受默写而成。探索二,表现方法的设计与实验。此幅作品采用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其分布与结合大抵为:1.人物面部采用较为写实的表现方法进行刻画与塑造,人物的身体动态则采用了较为放松的写意方法进行处理。2.人物组合采用了写实的方法,使其前后有别,合乎比例;背景的处理则采用了写意的方法,平面构成,分割画面。3.人物造型多为写实,人物动态表情却夸张写意。如此交替,构成了此幅作品的表现特色。探索三,对后期制作的安排与规划。定稿之时,借用木炭条的特殊功能,即模仿毛笔的用笔,勾皴点染,浓淡干湿,疏密聚散一一画出。如此,不仅拓展了初稿的可视性,同时为后期的制作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贺荣敏 柿子熟了的时候 中国画 180cm×150cm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制作:《大秦之腔》一画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勾勒、皴擦、着色、整理。
一、勾勒:写意人物画如果用骨和肉的概念形容,那么,勾勒可视为解决骨的问题。常言道:“骨法用笔”指的就是勾勒之中用笔的艺术。笔的轻重、虚实、快慢、刚柔全然以画之需要而定,然而,一切的变化皆不得脱离中国画用笔的原则——骨法用笔。笔中有骨,画中同样如此,画之骨便是“骨法用笔”所得到的线以及线与线所形成的形。此形的出现奠定了全画面在形象、节奏、疏密、虚实、轻重等方面的基础。《大秦之腔》一画的勾勒,便是遵循了中国画用笔的基本原则,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处理画面之所需,其线型可分为三类:一为中锋用笔,中规中矩,行笔稳健,此类线专用于面部、手部的勾勒与塑造;二为中侧锋相兼的用笔,行笔多变,快慢相兼,此类线常用于人物的形体以及支撑形体的主要线条;三为侧锋用笔,行笔迅速,融皴于勾之中,此类线线型较短,多用于主线之辅助,其功能丰富画面,调整节奏,制造疏密。与此同时,为了表达秦腔之苍凉,秦韵之酣畅,全画之用笔选择了较为流畅的线型,以强调画面之动感和意念中的秦声。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画的勾勒不仅仅是解决形的问题,其中包含了诸多艺术元素,不同的组合便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国画艺术魅力之所在。
贺荣敏 游击队之歌 中国画 180cm×150cm 2005年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邮箱: 1935026659@qq.com 电话: 13991816277 地址: 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街道大吉昌巷2号谷风半山 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谷风半山公众号
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