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姜怡翔
1962年生,山东海阳人。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任西安美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2013年至2017年研修于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研班”。作品《密处也寻香》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华硕》获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延安颂”美术作品“二等奖”。《误听风声是雨声》入选全国第二届中国画展;《有亭深竹里》获陕西省首届花鸟画展“特别奖”。《晓风拂影》入选全国第三届中国画展并获“2008青年美术家提名展”国画组“优秀奖”。《玉树银花》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深谷生生》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入围进京作品。
《深谷生生》创作构思
文/姜怡翔
姜怡翔 深谷生生 中国画
227cm×144cm 2014年
深谷:地貌概念,是山之谷地,属阴。阴者,冷、湿、险、迷茫。
生生:生命概念,是动态的生命,属阳。阳者,光、热、力量、希望。阴阳关系乃大自然的永恒状态。
本作品通过深色画面,力求表现出纵深、虚远,既明确又无法完全明确的目标指向,借以传达出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同时,又以丛草中无形无名的植物枝条和叶点为语言元素,以抽象的形态,表达出具象的精神喻义。
所以,本作品主要想传达人生经历过程的意义,暗喻追求、寻找、高峰、低谷、迷茫、明确以及喜怒哀乐等的往复循环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永远不达终点,生命就有意义。因此《深谷生生》是一幅表达运动中生命价值的图画。
尊重绘画规律 创造经典作品
关于中国画教育的思考
文/姜怡翔
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再次获得了新生,各类艺术主张不断出现,各种绘画形式不断创新,各样绘画效果冲击视野,形成一派繁荣景象。中国艺术不仅吸收西方写实观念与技法,与传统笔墨相结合的绘画获得了新的发展,同时吸收西方抽象观念并与水墨相结合的绘画新探索也层出不穷。多样探索与绘画的繁荣背后,存在着不同追求的相互交错,不同观念的交相杂烩,不同技法的相互碰撞,不同作品的市场博弈。如何在创作教学中解决写实、抽象、具体、创作、写生以及临摹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各类艺术家不断关心的大问题。因为这关乎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中国画的创作方向,关乎我们培养怎样的艺术人才的问题,同样关乎中国的绘画如何发展才符合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绘画如何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作为高校的美术工作者回答这一现实命题,既需要对中国绘画规律做宏观的整体把握,又需要对绘画艺术做微观的精细化探究,还需要对绘画教育进行再思考。
姜怡翔 归途 中国画
180cm×96cm 2015年
一
画家作为绘画的创作主体,运用绘画语言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传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画家的创作既具有画家个人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他的创作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的显著特征。
首先,任何画家的创作都不能脱离时代,总是带有其所在时代的显著特点。其绘画是将个体与时代、个性与规律合为一体的绘画;其作品通过个体的视角与语言,反映着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因为绘画既是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某一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每一位绘画工作者,都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要体验具有时代显著特色的审美精神,要积极通过自己的绘画去反映时代性的审美需求。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才可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经典绘画。
其次,每位画家的创作,所体现出的精神追求,都是民族精神追求的一种折射。作为生活于同一地域、使用同一语言、具有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在生活中自然养成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在创作中必然要用自己民族的感觉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眼光去观察和反映事物,必然会选取本民族钟爱的题材,使用本民族独特的绘画语言,这就使他的作品形成本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采,具备迥异于其他民族的风格特色。如中国画有两种方式体现黑白关系,一是留空,一是以水为白。这完全是以形象的描绘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去丰富画面“空”和“白”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西方绘画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这种把墨的凝聚与水的浸染看成是画面的实体部分与空虚部分的绘画语言,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带有显著民族性的绘画语言。正因为如此,水与墨在中国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画好墨色,必须先懂用水,只有认识了水,墨色才能活起来,黑与白的关系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作品才会白而不空,黑而不死。
姜怡翔 惊雏 中国画
136cm×68cm 2015年
另外,画家的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行为,他的绘画作品同样是在创造文化,因为绘画具有文化性。绘画既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文化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具有绘画自身的特殊性。它除了体现某些政治、宗教、道德、世俗的观念以外,还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化创造,它具有超越时代和空间限制的永恒的价值与追求。如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桃鸠图》等作品,取景生动、刻画入微、线条细腻、色彩华丽,不仅引领了宣和画院的画风,更给南宋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欣赏宋代花鸟画的美轮美奂,是因为它既反映了宋代花鸟画的特点,同时它又成为超越宋代绘画审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了划时代的审美文化特点。
二
作为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知道绘画创作的基本规律,而且要善于把握这种规律,在教书育人以及绘画实践中去践行绘画规律。实际上,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它虽是以艺术家个体为中心所进行的,但其活动既遵循绘画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又会呈现画家的自主性、独特性。所以,要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风格鲜明的、经典的绘画,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就需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科学绘画观的选择。不同的绘画理念、态度、方法形成了不同的绘画观,这往往使画家创作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具有不同的品格。如长安画派,画家群起,他们虽然多画乡土题材,风格淳朴,但却有不同的艺术基点与风格个性,形成每个个体的差异。要成为绘画风格鲜明,又能代表时代的绘画工作者,画家就必须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绘画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形成符合绘画规律的、正确的、独特的绘画观。要如此,就需要画家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可以说,关注时代精神、把握时代主题和审美理想,是画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体现时代精神的绘画的根本前提。
姜怡翔 晴空 中国画
240cm×124cm 2016年
第二,个性化表现方式的把握。绘画需要个性化的表达,但个性化表达绝非远离民众的率性而为。画家的个性只有与时代性、与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其作品才能成为既具有个性又有普遍代表性的佳作。为此要处理好自我表现与深刻反映现实的统一,要把个性表达与为民众代言统一起来,要将自我的创作与民众普遍的欣赏结合起来。画家要跳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个人小圈子,深入民众生活,关心民众需求,把创作的根基植入民众生活之中,以个性化的风格,表达民众的意愿、心声和理想,创作出民众喜爱的、具有画家特色的、能代表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周昉的工笔画艺术性很高,高在能“移其神似”,能表现出“性情言笑之姿”,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其绘画代表那个时代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又如元末的黄公望在《写山水诀》里称:“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第三,继承与创新关系的把握。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画家,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绘画的新天地。在绘画的题材、内容、风格、形式方面都可以创新。但这种创新,绝不是割裂传统与优秀历史的空中楼阁,而是合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也绝不是排斥外来绘画的闭目塞听,而是广泛借鉴各国绘画的有益元素的一种创新。而一味地坚持纯粹的民族性,排斥吸收外来的优秀元素,与一味国际化而割断既往的绘画传统的想法与做法,都是要避免的。事实上,各个民族的绘画作品,不管出自何种民族,只要体现了人类公认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准则,都会在全世界进步人类中产生强烈共鸣,受到各民族的普遍欢迎。而绘画的普遍性又寓于个别性之中,取消民族特色和用一种模式去代替、统一其他民族的绘画,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世界绘画。历史已证明,优秀的经典画作,一定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作,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最具民族性、最为民众喜爱的画作。
姜怡翔 冈仁波齐 中国画
247cm×123cm 2017年
第四,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的关系。美术教育通过教师对绘画历史的讲授、对绘画基本规律的总结以及绘画基本技法的传授,使学生将绘画史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知识,使之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把握绘画的基本规律,并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带来新的创造。所以,教师首先要处理好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在客观总结并尊重绘画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出能体现时代审美特征、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绘画作品。
三
在确立了科学的绘画观的基础上,在尊重绘画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实施绘画教育,以增强学生绘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创造性。我以为高校的中国画教育要进行各种改革与尝试。
第一,尊重不同派别的艺术主张,鼓励各种绘画教育的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在此社会环境中,人们感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的色彩与影响,对中国画的不同派别也表现出博大的胸怀。中国画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不同流派的艺术主张与艺术实践,同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对象与创作路子。如笔墨教学的路子有多种:一是尊重画家的感受与认识,并同时运用笔墨将之表现出来。石涛就持这一观点,并对之做了很好的阐释:“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新,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二是在临摹中渐次展开自己的创造性,如清代四王就在尊古、学古的基础上,通过临、摹、仿、抚等方式,展开自己的创造。三是以临摹为途径,待笔墨不断丰富后,再进行绘画的创作,黄宾虹就持此观点。他认为:“学画必取多收藏,多临摹、多记录。古人成名,莫不如此。”学习者的个体存在差异,就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来学习。
姜怡翔 迎春 中国画
180cm×68cm 2012年
第二,注重规律的指导作用,加强绘画所需的各种修养。中国文化有一种表现形式是以“神、意、气”为核心的,这一类文化形态体现在绘画上就是写形状物而又崇尚不为形累,以写意作为自己的追求与目的,以传神、造境、写趣为理想,所画之物不过是绘画者“澄怀味道”的载体,其目的是要“中得心源”。所以写意画就不仅仅是简单写意,其中的写是画家的心态与技法,意是画家的修养与体悟,二者合而成就写意画。所以,加强绘画者的各类修养,提升其内在的审美趣味与内心修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第三,加强各院校师生绘画的交流与展览。绘画的创作,虽是画家个体的精神劳动,但其创作需要社会的认可与接受,这可为画家进行深层次的、不断的创作带来很好的氛围,从而使画家创作充满激情与热情。而目前的状态是院校各自为政,师生之间绘画交流不足,各不同院校之间的师生创作展也显得不够。所以,加强各院校师生之间、各院校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就要画家们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切磋、长足发展。
总之,创造时代的经典性绘画,是时代的呼唤,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每一位高校绘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把握艺术规律,不负时代的要求,创造优秀的经典型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