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23辑:陈联喜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图片

画家简介丨陈联喜

1957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76年入伍,先后在新疆军区政治部、兰州军区政治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务部工作;198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土画派成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家、长安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画家。作品有《看海的日子》(合作)《南疆春早》《黄河情》等。


情到深处自通神

文/陈联喜


中国画历史悠久,遗迹繁富。它的传统分别保留在古今优秀作品及画论中。谈及中国画之传统,研究中国画论,自然是长期无法回避的话题。


陈联喜   小号手   中国画

196cm×98cm 1991年


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以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成为艺术创作实践的主旨。而这八个字,既总结了前人之经验,也为后世制定了创作的指导性法则。“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唐·李嗣真《续画品录》)。“惟观吴道子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入假手,穷极造化也”(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图片

陈联喜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中国画

225cm×125cm 1991年


不单绘画,书法理论亦求“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间,神应思彻”(唐·虞世南《笔髓论》)。“碑贵熟看,不宜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清·姚孟起《字学臆参》)。“学书在法,其妙在人,法人人可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也”(北宋·晁补之《鸡肋集》)。


陈联喜   远去的云朵   中国画

180cmx90cm   2014年


由此足见书画之道,贵求神韵,殊不知神之所在乃性情所至。因此说,艺术是以情感表现为宗旨,与作者内心世界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活动是情感的活动,艺术作品是情感的产物。如果作者没有用激情去面对生活,就不可能出现打动观赏者心灵的作品。审美情感的匮乏,必将导致作品感染力的弱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足以说明情感活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图片

陈联喜   祥云   中国画

196cmx196cm   2016年


一、激情来自生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家对大自然情有独钟,是因为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画家的眼中,万物有其灵,草木有其情。任何客观形象都必然受主观审美的选择,而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更笼罩着主观感情的色彩。因此,对美的发现是要用“心”和“情感”的。

图片

陈联喜   岁月   中国画

196cmx98cm   2014年


“感物而动,情即生焉”。自古画论就有“写景状物,触景生情”之说,画家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中醉心荡魄、情不自禁,进而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并借景抒情、借物传神、穷尽巧思,用心灵和机智创作出流光溢彩的艺术作品。


陈联喜   朋友   中国画

196cmx98cm   2011年


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思维状态,才是真正激励艺术家去感悟生活、感触自然、感觉生命、锤炼升华、进行创作的直接动力。因此,只有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积累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创作中的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感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一旦把生活的情感元素变成激励创作的感情激流,让客观的间接感受变成主观创作的直接动力,通过作品量的积累去完成艺术感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图片

陈联喜  老红军   中国画(写生作品)

136cmx68cm   2012年


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先生,在其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认为“如何发扬民族艺术的独创性,是关系到一代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性问题”。他所主张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就是以一个艺术家独具的时代风采,现代的审美视觉,揭开了中国画史光彩夺目的一章,成为中国画开宗创派的“建构”大师。他能把“对黄土高原审美感受的完整与新鲜性同自己心灵世界沟通起来,神领意会,刊落其表皮,抓住自然灵气和生命与情感要素,呈现出物质的自然灵光及心理性内容”。他的“神用象通,情度所累”是对创作方法的高度概括,即可视是通真、可想是通情、可悟才能通神。当记者在一次研讨会上问及石鲁先生:您认为长安画派在创作中还需要什么,他一字一句讲了六个字:探索、探索、探索,他才是将生活的激情转化为“艺术细胞”的天才。也正如他所言,“画者不经过生活的锤炼,岂能锤炼艺术”。艺术的美就是在大彻大悟中探索出来的。


陈联喜  老党员   中国画(写生作品)

136cmx68cm   2012年


二、神韵出于情感

对自然事物,画家笔下的形象已不是纯客观地再现,而是审美情感的直接传达。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在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而且也在感受和品味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家的情感与修为能力,技法并不是研究的核心。只有经过心灵过滤后的素材,通过画家进一步锤炼,这时的自然物体就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更诱人的、具备永恒艺术魅力的创新本体。

一个精于艺术创作的人,其创作的艺术品无不是经过内心情感世界的碰撞而产生的,而一幅动人的艺术品,首先感动的人是艺术家,正是有这种冲动,才得以产生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采之笔,这种神采之笔才能放射出不朽的艺术光彩。

陈联喜   吉祥草原   中国画


正如清代画家八大山人,后人论及其画是他情感的化身。由于国破家亡,他一腔悲愤,无处倾诉,便在其诗文书画中极力宣泄、尽情泼洒、恣肆勾勒。一棵树枝杈清劲,一块石冷峻苍凉,一只孤鸟两目寒光,在大片空白中,似乎都能感觉到寒气逼人,这无不是他人格精神的写照。他创造了狂怪奇崛的艺术,可谓独步古今。

我的导师刘大为先生在创作《晚风》时就说“是毛泽东主席把中国人民带出了火坑,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新中国。是邓小平同志把中国人民带出了贫穷,建立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怀念毛泽东主席,但更敬佩邓小平同志。为此,一定要创作一幅表现他老人家形象的作品,以纪念这位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传人”。正是这种真情实感和创作热情,才使《晚风》这幅作品在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上风采照人,透出了一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一幅具有新时代魅力的典范作品。纵观艺海,不少大师、不少画家,其作品之所以神采奕奕,生动感人,无不是画家情感所至,神韵集成。


图片

陈联喜   赶集的老人   中国画

138cmx68cm 2013年


三、情感重在积累

情感源于生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现在,不少画家们仍然重视生活体验,不断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积累素材,并且善于把生活中情感的浪花聚集成感情的激流,让这种激流变成创作的激情和动力,再把这种激情熔铸进再现生活的艺术作品中,从而使作品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石鲁先生在生活中就体会到:“要真正懂得世界,就要潜入时代生活的深处,用生活点燃的创作热情去孕育艺术细胞,以期有朝一日点石成金,提炼出属于自己发现的美,表现出其本质。”他还说:“画家的艺术气质,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只能由时代生活来铸造。有志向的艺术家,由于在命运上与人民内在本质的一致性,在心灵深处印上了情感的烙印,日后受到提示和启发,便会激发出创作灵感的火花。”这也足以说明先生对情感积累的重视。


陈联喜   大凉山的记忆   中国画


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注重师法与造化,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积蓄内功,打牢艺术创作的基础;到生活中汲取灵感,使自身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感受无尽乐趣,这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必然之路。

画家正是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艺术形象来表露他对自然、社会的体验和认知的,并通过画面的神韵来展示作者内心世界。因而,真挚、丰富、强烈的情感升华正是一个艺术家应具备的品质。艺术家较之一般人应更富有激情,更热爱生活,更珍惜生命,这才是创作所必需的情感过程,并用真心、真情、真诚创造艺术,大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