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李望平
女,陕西米脂人
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
陕西当代水彩粉画研究院理事
民盟中央美术院陕西分院理事
作品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重要展览
其中,招贴《遏制荒漠化靠我们的双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牌奖
招贴《三农问题》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招贴《发展体育事业、共创美好明天》获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铜牌奖
学习感言
文/李望平
画画几十年,走过了不同状态的各个阶段,一直满足于画画还算得心应手的自己,真正的改变源于一次偶然的话题,萌发了继续围绕学术视野宽广、具有人格魅力的杨晓阳院长一起凑热闹画画的念头。
初到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美术发展专题创研班时,原本只是为能在一个新圈子里吸收营养轻松画画,但几次听课后则发觉我被杨院长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锲而不舍的创新要求,颠覆成熟套路的强大决心所冲击。加之“归零说”“涉险求变”,使得只为追求开心画画层面的我,一度有了巨大的压力,感到茫然,甚至也曾自嘲踏入“雷区”自讨苦吃。
李望平 梦回大唐 中国画
1460cm×1600cm 2016年
记得斯宾塞·约翰逊先生在《谁动了我的奶酪?》里写过这样的话:“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积极地面对改变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细想在生活中,有谁喜欢享用不变的食品?有谁不厌恶影视作品的套路化?有谁能忍耐艺术形式的千人一面?有谁对快餐文化和媚俗艺术不反感?思考这些常态的问题,其实反映着人们对艺术创新的渴望,期盼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要说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是从事文化艺术人的责任,那么接受创新改变,提高审美意识,开始思考杨晓阳院长的“形、神、道、教、无”以及“五化”理论主张的含义,便是我艺术创作转变的开始。
李望平 唱山歌 中国画
1200cm×1750cm 2016年
李望平 激情与梦想 中国画
180cm×97cm 2009年
李望平 祭海的日子 中国画
680cm×680cm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