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艾红旭
1944年生,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文史馆员,黄土画派画家,中国美协创作中心人物画研究部成员,陕西省书画院常委院长。《石家屯日记》曾入选1997年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2001年七月《天伦》在全国建党八十周年“延安颂”美展中曾获得三等奖;在北京、西安、深圳、兰州举办个展四次。长期以来深入黄土塬进行写生创作,以陕北、渭北塬为基地。四十多年中创作了数千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曾出访多国写生采风、学术交流,有十余幅作品入选国家级美展,并有作品获奖和收藏。发表绘画作品及论文上千幅(篇),中央、省、市电视台拍专题片多部。
天真与纯真
文/艾红旭
天真就是只要有一种不顾一切地忠于客观美的精神,用那种纯真无邪,不为外界、自身的杂念为转移的心和高度审美能力去看客观世界。
创作必须要从生活中来,我常年不分四季、不遗余力、不知疲惫地在农村搜寻以儿童为主题的天真童趣素材,这种天真,是我们成人想象不来的。要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能夹杂任何成人的思想,不带半点夸饰。但这种自然不是简单地再现生活,而是全力以赴创造出的独具个性的“第二自然”。目前国产电视剧最能说明问题,经导演过的孩子,举手投足、说话表演都有成人的痕迹,成了小大人,失去了天性、天真、天趣,被成人化了,不免令人看了作呕。古代画家常常谈创“天真”“天趣”“天巧”等,如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写道:“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不傍一个、不依一法;发挥天真、降优道外、皆在于是。”用今天的认识来剖析就是: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要忠于自己来自客观的感受,突破种种羁绊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我的作品不是主题先行,而是根据收集的素材来决定画什么。就像做饭,不是吃什么饭再去买什么菜,而是先采购各种食材,回来根据食材适合做什么饭,经过严格的选择,再决定做什么饭。
艾红旭 天真与纯真 中国画
120cm×190cm 1992年
而自古以来最天真的却莫过于儿童,儿童的天真是寻常的事,艺术家以高度的思想认识、艺术修养、技巧加上天真,则是难能可贵的。
想要画孩子,就得经常和孩子打交道,也要把自己变成孩子,童叟两忘、返老还童,被“童化”了,真正变成老顽童。孩子的天真是难能可贵的,其喜怒哀乐发于天然,一片纯真这就是儿童的可爱,天真、活泼、无邪着实令人赞叹。摆脱种种主、客观的羁绊,在更高的阶梯上恢复了自己的天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从必然王国中解脱出来。从而创作出质朴天真、独具一格、真实地反映出儿童天真完美的艺术佳作来。
艾红旭 童年 中国画
评艾红旭
文/邵养德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在今日瞬息万变的时代,艾红旭的选择既是幸运的,也是明智的。试看当下那些所谓“新人物画”的探索者,刻意制作劣质、丑陋、骇人听闻的作品,张狂与“另类”中掺杂了一些无可避免的平庸。这不是探索之过,是那种由于无视优秀的中国传统人物画而造成的轻率、浅薄的结果,因为过度追求造型的变异和线条的另类而让他们自己坠入浮躁和悖乱之中。当然他们中也有些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个人风貌,但成功与失败的背后无疑也包含了侥幸与无知。艾红旭先生的人物画作品既有生活气息,又体现着传统和创新的意韵,给观者留下了沉着、稳重、厚实、拙朴的深刻印象。艾红旭对绘画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始至终坚持着。他以一种不甚张扬的态度处世,无论是成功抑或失败,他都毫不吝惜地付出艰辛。在慈母的教诲下,在舅父(李般木)的熏陶下,他七岁就开始紧握画笔习画,从此就再也没有放下。在“文化大革命”惊涛骇浪的社会运动中,他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心态,稳站在画案边,用笔在画纸上畅快地挥洒。上天厚爱勤奋的人,20世纪70年代初艾红旭有幸在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身边实习了一段时间,这期间他领略到了大师的那种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以及对艺术的严谨态度。
艾红旭作品
从此,他的艺术创作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艾红旭没有上过大学,他属于自学成才,他头脑中积累的书画方面的理论虽然广博,但不系统,他虽然勤于实践,但缺少更深的理论指导。为了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他于1992年毅然踏进了陕西国画院的大门,在研究生班再度深造,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后,他的作画水平再次得到升华。最近数年来,他经常与刘文西、王有政老师们一起到陕北、青藏、东南亚等地区写生。在与老师们朝夕相处中,他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艾红旭作品
现在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活动一个接一个……艾红旭现在已经接近了成功。在陕西这片传统文化丰富而深邃的沃土上,艾红旭深深得益于这一良好的地域传统,这使他的艺术可以轻松地避开斜径而直接与正道相接。当然,他并不是一个才子型的画家,他是一个靠勤奋与积累渐为世重的后发型画家,他的人物画风格之所以显得沉稳厚重且不尚华美,一半也正缘于这种淳厚质朴的天性。人们可以毫无困难地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他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读出他对艺术的那份真诚。他不习惯甚至不善于掩饰心中的一切,他总想把自己的感情和盘托出,以期让人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真实的生命,折射出一个人生的片段。
在他描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时候,更是在笔下倾注了极其深厚的感情——他愿意带给人们更多的异域风情,表现少数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无限向往,体现出他们的健康与茁壮。在画风日趋闲适甜腻的今天,艾红旭那种淡淡沧桑感,又兼有委婉抒情色彩所呈现出磊磊落落粗豪奔放气象的画风,给人一种深深的意蕴和遐想,让人流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