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40辑:王燕安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次线上展将于2021年6月——10月推送完毕,敬请期待!



画家简介丨王燕安

女,从师刘文西大师,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土画派研究会画家、陕西省国画院外聘画家、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创作心得

文/王燕安


1. 米脂婆姨


王燕安   米脂婆姨   中国画

176cmx160cm   2003年


米脂是我的祖籍。我虽未生于此长于此,但血脉却于此地紧紧相连。我的祖父曾将一腔青春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我的父母少年即在此地加入革命洪流并将一生奉献给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

图片

王燕安   跳动的音符   中国画

98cmx180cm    2004年


一直想画一幅表现米脂的作品,但如何表现却让我苦思良久。米脂自古出美女--传说貂蝉便生于此;亦出豪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也生于此;这里还走出了共和国的许多杰出人物……有一个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谚语云:“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铺的炭。”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就从米脂婆姨作为创作的切入口。米脂婆姨之所以被人传颂,是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女子被这里的水土滋养的白皙俊俏,心灵手巧,温柔聪慧,若仅仅表现她们的外在美,很可能流入庸常的新仕女画;由于自然条件的艰辛这里的女子吃苦耐劳坚韧乐观。战争年代曾有大批女子投身革命,她们纺纱织布,做军衣军鞋,医护伤员,搞宣传、搞机要,不少人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新中国亦到处有她们的足迹,为祖国现代化发挥着热量。我想三联画的形式能全面展现米脂婆姨风采。我将左右两边分别安排一剪纸大娘和一纺线女八路,中间安排俩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基本对称的构图稳定性较强;表现手法采用传统水墨方式,用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层次、不同笔触的墨块,辅以线条达到酣畅淋漓的画面效果。

 

2.血染无定河


王燕安   血染无定河   中国画

140cmx145cm   2003年


这幅作品作于2003年,正逢“无定河畔六烈士”牺牲七十周年。我的祖父王守义就是六烈士之一,他生于1911年。1928年加入共产党,曾在刘志丹领导下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任中共米脂县委宣传委员。因其家是富商便拿出资金支援革命。1933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历尽敌人严刑拷打忠贞不屈,与1933年8月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在无定河边。牺牲时年仅22岁。同时牺牲的还有五位烈士,他们是:王兆卿、毕维周、崔明道、高禄孝、高庆恩。六烈士中年纪最长得26岁,最小的22岁。此事件曾震惊陕北,史称“十里铺惨案”,六烈士被称为“无定河畔六烈士”。他们的事迹在陕西省志、米脂县志都有记载。


图片

王燕安   中国功夫   中国画

140cmx138cm   2007年


1979年冬,我随母亲头一次回米脂并去米脂革命烈士陵园祭奠祖父。烈士碑的背面以牺牲的先后和不同时代为序刻满了烈士们的姓名,最早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面第一个名字是祖父王守义。寒冬的烈士陵园静无声息,铅灰色的天,砖灰色的烈士纪念碑,土灰色的风景,压抑的沉重的心情都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许多年都挥之不去。此画在我心中酝酿多年,但真正动笔却在烈士牺牲七十年后的2003年。这幅画纪念碑式的构图,受启发于所见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和著名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画面上六位烈士的安排几经推敲;人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及黑白灰关系亦经几度调整;整幅作品单纯水墨不用颜色只有殷红的血用红色表现特别醒目,加强震憾力。地面与天空乌云大面积用灰色墨及略枯的笔触,衬托浓墨粗笔黑白对比强烈的人物,不仅强化了场景也突出了主体人物。在人物刻画上,我没有将他们美化成英俊青年,尽管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且所见遗像都很周正清秀。我想经过令人发指的酷刑折磨后再清秀的人也已面目全非,若还画得面目清秀等于给敌人洗罪,也不符合当时革命者面对的残酷形势。作品完成后有官员为形象不美提出过异议,但我坚持己见未予理睬。

 

3.春到凉山



王燕安   春到凉山   中国画

171cmx193cm   2004年


2004年初春,我带学生去四川大凉山采风。大凉山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山峦层叠雨少缺水植被稀少土地贫瘠满目荒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地百姓生活还十分贫困。我们去了彝族百姓家里,得知他们依旧人畜共居,做饭取暖的燃料依然是山上砍伐的树木,当时电也未通,地里犁地依旧是二牛抬杠的落后生产方式,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更远远落后于沿海和内地城市。不禁令人唏嘘。


王燕安   年年红   中国画

144cmx162cm   2009年


当地人把赶集叫赶场。选择赶场的日子,我带学生赶到现场。只见彝族山民们纷纷带着自家生产的一点粮食烟叶、鸡羊牛马、鸡蛋蔬菜从四面八方涌到一个较为平坦的空地,摆起了摊位。山民里有满脸刻满邹纹写满沧桑多年未洗澡,浑身黑黢黢的老者;有寒春料峭还光着脚或穿着双塑料凉鞋,冻得脸通红手脚长满冻疮,拖着鼻涕的孩童;也有一些穿着艳丽彝族民族服装带着首饰的年轻姑娘;据说赶场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这物色到心仪的后生。这成为集市上的一大亮点。我们穿梭在市场,与山民们摩肩擦踵,时而与他们交谈时而看他们或易物换物或以币购物;学生们有的画速写有的拍照紧张而忙乱,每个人采风收获都很大。


王燕安   手机奏鸣曲   中国画

158cmx125cm   2005年


采风之时我已暗定要以此场景作一创作。但如何将一司空见惯的赶集场景赋予新意?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及发酵我将此画定名《春到凉山》,意喻改革开放的大潮像春风一般吹到了偏远的凉山,并注定给这里带来巨大的变化。我想以《清明上河图》的表现方法也画大场面并以线描手法完成。但当我动手搞此作品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在众多的素材中如何取舍、如何把这么多人物有序地安排在画面上?构图起稿过程很慢,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画不停地否定,人物分成若干组,每组人物之间相互有联系,且组与组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形成疏密有致的画面。画完成后,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王燕安   赶场  中国画

96cmx180cm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