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丨第41辑:常欣

前言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所践行的宗旨,也是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艺术家一生所坚守的艺术方向。数十年来,黄土画派艺术家在刘文西先生的倡导与带领下,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在社会主义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主题性创作,用画笔绘就了建党百年的峥嵘岁月。

主题性绘画或主题性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思想基础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主题性绘画是指有情节的历史、现实题材绘画,与一般的美术创作相比, 指向性更强, 表达的内容更为集中。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变化,在不同的时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创作主题与现实意义,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轨迹。同时在中国的社会变化中,主题性美术创作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是美术创作的时代体现。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本身就与主题性绘画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时代意义。

黄土画派的崛起是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必然成果。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是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代表人物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不动摇,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动摇。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奠基礼》《同欢共乐》《山姑娘》《春天的故事》《东方》《黄土地的主人》等一系列具有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人物画主题性创作的持续发展。黄土画派画家郭全忠的《万语千言》、王有政的《悄悄话》、邢庆仁的《玫瑰色的回忆》等作品同时给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增色添彩。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特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土画派主题性创作回顾线上展”,汇集自刘文西先生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以来70年间黄土画派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以主题性绘画为学术主线,以人物画家的绘画实践为主题,通过对画家的理论研究、创作体会、创作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黄土画派艺术家多年来在主题性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黄土画派艺术家创作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的百年巨变,献礼“建党100周年”。

画家简介丨常欣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青年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学博士。2016“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和旅游部青联委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画院史》、一般项目《写意论》撰稿人。

图片


水本无华——艺术随笔

文/常欣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创作需深入生活,感悟生活。

作为一个在西安、在陕北、在黄土高坡上成长起来的画家,十年的学习过程,十年的钻研过程,让我对黄土地,以及对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了一些了解。在那片土地上,淳朴、浑厚、辽阔的自然之美与热情、爽朗、乐观的人文之美,打动了我,也使我萌发了想表达它和他们的冲动。

我崇尚淳朴,因为它不失自然本性,纯真而不失朴厚,在复杂事物中创造出一种温柔而敦厚的单纯。在陕北这片黄土地上,我看到了这种淳朴。它成为我近年来对那片土地一直渴望表达的内在动力。


图片

常欣   牧归   中国画

180cm×195cm 2006年


谈起我对陕北的印象,在我的记忆中模糊而又清晰。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黄土地上的圪梁梁、崖畔畔、山沟沟、土窝窝,那些别具特色的山水景象,浮现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的农民。此时我想,农民的劳作是辛苦的,而他们却是乐观的。走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听那牧羊汉子扯着嗓子吼出一曲信天游,看那忙里偷闲的婆姨们坐在一起唠话话,观那碎娃们相互追逐、嬉戏和夫妻二人你担水来我浇田的生活场面,还有村院里的石磨、土窑洞,坡上的羊群、杨柳树,村边的毛草皮、苞谷地,村口的大黄狗……每一次去那里,都会收获很多,不单是作品,更欣慰的是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从徒步到摩托车、从小毛驴到拖拉机,现代化的生产也在这里展开……于我而言,这是给我的创作带来无尽灵感的源泉,是永远表达不完的话语。


常欣   山沟沟   中国画

180cm×180cm 2006年


在西安美术学院读书时,我曾多次去陕北乡村写生。每一次去绥德、米脂、佳县,都会扎在那儿的沟沟坎坎里画上半月,拿着厚厚的速写和写生乘兴而返。回去后翻看写生的图片与照片,仍能兴奋好久,与朋友分享在那里的开心事,再将最新鲜的印象与记忆迅速转化为作品。

因工作的关系,2010年来到北京。北京是一个全国文化艺术的集合地,汇集了各家各路的优秀艺术家。到北京之后,毋庸置疑的是审视艺术的眼头确实提高了不少,但面对如此纷繁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在山水画庭院小景、小桥流水题材盛行的当下,自己也曾有些茫然,“画什么”成为自己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

常欣   上学去   中国画

180cm×180cm   2006年


在这段时间里,对陕北的这些印象和记忆,非但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磨,反而在北京这样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愈加清晰。对陕北题材的描绘与表达也愈加强烈,总感觉陕北的很多美,我还没有画出来。与山水画其他题材相较,愈加明确了自己到底想要画什么。随即将创作转向了对陕北那片土地的种种记忆,转向了记忆中的农村生活小景……眼前浮现的那一丛草、一片云、一头牛、几棵树,以及可爱的孩童,那是一个饶具幽情与遐思的纯真世界。



常欣   崖畔畔   中国画

180cm×180cm   2006年


忆陕北,都会有一种从心底涌上来的热忱。那是对贫瘠土塬上生长的小树小草的亲切,是对那散落在山坡上吃草的牛羊的疼爱;还有那日暮黄昏走在田间地头泥土的芬芳,还有夜晚黑黢黢的山坳中透出点点灯火的温暖。封闭落后的山村给予我宁静,淳朴宽厚的村民给予我友爱,贫穷的土地也有草木复生的春天。

画陕北,成为我创作的初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