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先生凝聚了中国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情怀,经历了时间荡涤和人民群众肯定,获得了历史的确认,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与时代精神。1981年以来,刘文西先后访问过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泰国、马来西亚、法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并曾同夫人陈光健教授一起举办二人作品展。1988年,刘文西先生在新加坡办画展,当地媒体首次称呼他为陕北画派的创始人。刘文西认为,陕北是黄土地的代表,但大西北是一块更大的黄土地,更应该加以表现,因此称为“黄土画派”的概括性更强,这也是“黄土画派”名称的由来。
刘文西先生的作品,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他将中国人民的生活日常、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通过画面传达给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欣欣向荣的精神生活。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可以看到他孜孜以求地将西方色彩理论和中国水墨精神结合,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精神融汇。他真正做到了扎根生活沃土,深入精神世界,触及人类灵魂,引起思想共鸣,成为中国美术的代言人与传播者。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砥砺前行,历经艰辛,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领袖人物,这些领袖把毕生贡献给了中国解放事业,引导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赢得最终胜利,人民也把他们当作亲人、同志和朋友。刘文西先生不仅是第五版人民币“毛泽东头像”的创作者,还创作了《毛主席与牧羊人》《解放区的天》《毛主席到陕北》等一大批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其中就有很多表现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一辈领袖为人的经典作品。与其他艺术题材相比,以领袖为表现对象的美术作品具有更为明显的图式化特征。刘文西先生创作的这些领袖为人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画作,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革命记忆的警醒,以及中国艺术的精神。这些图式不仅是艺术自身发展的结果,更体现了特定时期下美术语言对伟人领袖、对国家形象的塑造。1997年,刘文西先生参加第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时,领受了为第五套人民币画毛泽东头像的任务。随着第五套人民币的发行,他也幽默地说:“我的画是13亿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从领袖伟人到人民,刘文西的作品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感,抒发着他对陕北这片黄土地的无尽热爱。
透过刘文西先生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黄土地的深情,对生命的赞颂,对美好生活的讴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黄河边上演了华夏儿女勤劳勇敢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我们都可以在刘文西先生的作品中领略一二。从艺六十余载,刘文西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去黄河岸边写生,黄河纤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的作品《黄河子孙》《黄河汉子》《黄河纤夫》,表现了陕北的黄河船工在逆流中拉纤,在激流险滩中勇于拼搏的形象。刘文西先生认为,“在陕北,我不是游离于乡亲们之外的看客,而是长辈的儿子、同辈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叔叔”。在他笔下,无论是领袖伟人还是人民群众都不畏艰辛、敢于挑战,他通过作品展示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其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于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毫无疑问,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做到了,并且影响了一批批后辈。

刘文西先生“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从领袖伟人到人民群众,先生塑造了成千上万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艺术追求涵养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愿景。他的艺术理念与创作称得上最中国、最人民、最艺术!他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属于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踏遍黄土地的沟沟峁峁,在走访历史遗址、学习领袖著作中领悟伟人精神,在与农民朋友的共同生活中观察劳动人民的形象特征、精神气质与时代印记,将对领袖、人民、生活的热爱之情与为人民塑像、为时代抒情的使命感诉诸笔端,以严谨的造型和粗犷阳刚、淳朴浓烈、气势雄健的笔墨语言塑造了众多极具思想性、时代性、典型性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