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资讯公告

纪念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四)






导语



2019年7月7日, 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美术事业的一大损失!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 人们追思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美术事业及美术教育事业中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宵衣旰食,凭借对本土文脉和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确立了一套全新的艺术理念及具有时代风貌的创作方法,构筑起独具美学魅力与中西融合的艺术范式;是因为他热爱黄土、扎根黄土、倾情黄土,创建黄土画派,弘扬黄土精神,用丹青讴歌黄土文脉的渊厚博大,以笔墨谱写炎黄子孙的激越昂扬,以艺术作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的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更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先生已逝,精神永存。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思念和那不朽的艺术,更有那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刘文西精神。

为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在5月份开展了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征文活动,画派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积极响应并参与,撰写了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并情真意切的文章。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决定,2020年7月7日举办《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由于全国抗击疫情工作在持续,原计划的(人员聚集的)展览及研讨活动改为(无接触的)网络线上活动。


活动内容有四:

1、《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图像专栏网络推送;

2、《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报纸专刊与专栏 ;

3、《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文章专栏网络(分期)推送; 

4、《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性刊物专栏 。


本栏目将分15辑推送,谨以此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







1993年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江泽民同志和画家

刘文西在一起




坚持“延安文艺讲话”一辈子、

画人民画了一辈子


杨晓阳


我追随刘文西老师45年,从15岁开始跟刘老师学画,点点滴滴,现在想起来都是历历在目。记得在我刚学画的时候,有一次刘老师要去陕北,问我愿意不愿意跟他一起去,我当然喜出望外,那次在延安附近一个山村里,跟刘老师度过了一个月的写生生活。在习作中,刘老师常常掏出一个小书本在看。这本书很旧、很薄,书里面画满了各种圈圈点点,写了很多小红字。我很好奇,问这是什么书,刘老师说,这是他的中学老师王琦先生送给他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刘老师一直珍藏至今。


《沟里人》刘文西


60载春秋,风雨兼程,刘老师已名满天下,著作等身,画作更是蜚声海内外。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也年过花甲,每每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老师的谆谆教导,难以忘怀。师恩难忘,师承载道,老师手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身影,常在眼际心间。在他的众多创作中,有两件作品我是亲历的。一个是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自1985年起步创作,一直画到2015年,前后历经30年完成,每一个阶段我都亲自看到过。其中不但有陕北的特色,而且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始终强调要唱主旋律。还有一件作品是人民币上的毛主席肖像,刘老师为此先后几十次到陕北地区走村串户实地考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翻阅历史资料。这几十年,刘老师言传身教,我耳濡目染,对老师的认识不断深化,老师的形象愈加高大清晰。老师天资聪颖,富有创造性,他在绘画上下的功夫也无人可比,他创作的量,在这个时代也是少有其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老师用他的毕生精力“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我也深切的体会到,艺术家怎样才能从“高原到高峰”,不但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奋斗,更重要的是要走正确的艺术道路。刘老师用一生的时间践行毛主席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心全意以艺术实践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70年代刘文西陕北写生


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是美术强省,陕西的历届省委省政府对美术的重视是超过其他省份的,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多过一半的美术史是陕西美术史,可以说陕西美术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刘老师一手创办的黄土画派将继承刘老师的精神,一如既往的践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弘扬中华文化伟大精神,不忘初心,勇担历史使命,投身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去。





德艺双馨  艺苑巨擘

——深切缅怀刘文西老院长


郭线庐


刘文西老院长离开我们转眼一年时间了,但每每回想起与老院长朝夕相处的那些葱茏岁月和点滴往事,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令我感怀不已。

最难忘却的记忆是2018年初,我急赴海南探望突发重疾生命垂危的老院长。在医院陪伴他的那段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他与病魔顽强艰难地抗争,渡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生命险境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其坚强的意志力令人叹服。在病榻之上的他,尽管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他仍惦念着西美的发展建设,情牵着国家与人民的富强和幸福,更心系着一生为之奋斗的艺术事业,那纯洁而真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我。 


《东方》刘文西


因老院长数年间屡次与病魔相遇但终能康复,所以直到一年前他在西安旧疾复发时,我仍坚信他能够像往常一样再次战胜病魔凯旋归来。但事与愿违,老院长这次就医竟成为与我们永远的诀别。作为刘文西老院长的学生,我们长期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在西安美术学院,并于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多年来,我曾陪伴他同赴陕北、海南、福建、江西、青海、甘肃及俄罗斯等地进行艺术采风和文化考察,也是在这期间,我对他精深的艺术思想,执着的艺术追求和鲜明的艺术观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收获了受益终身的宝贵艺术养料和精神财富。


刘文西创作《东方》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大家,对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陕西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已然载入史册。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从石鲁、赵望云等先辈再到刘文西,一代又一代老一辈艺术工作者和优秀艺术家,为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陕西美术事业的进步与提升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创造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精品佳作。也正是受益于“高峰”们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对国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长久期待和坚定信仰,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深入践行,才造就了今时今日陕西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刘文西等为代表的当代优秀艺术家艰苦奋斗和引领带动下,陕西文化艺术事业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在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上不断揽获荣誉和硕果,在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陕西高等艺术教育提升学术高度,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刘文西、陈光健在黄帝陵写生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一名影响巨大的中国人物画家,他的艺术人生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近百次前往陕北写生创作的艺术历程。几十年来,无论寒暑阴晴,他坚持深入黄土高原腹地,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长期深入观察和细致入微地了解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感受描绘普通劳动人民的平凡和伟大,抒发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教学名师,从蜚声中国当代人物画坛到创立“黄土画派”,几十年来,他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勤勉创作从未中断或停止,他用中国的笔墨绘制出一大批“以人民为中心”为创作导向的艺术精品,其宏阔的时代背景,深邃的思想意境,精湛的创作技艺,鲜活的人物形象,充分彰显了坚定质朴的艺术初心。他的作品把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融入艺术创作,不但赢得了中国美协“终身成就奖”和业内外各界的广泛赞誉,更被誉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典范和优秀楷模。刘文西老院长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始终秉持独立的学术观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兼容并蓄、精进不止的学术风格,精准客观、鞭辟入里地评价创作者及其作品所体现的学术水平和学术高度,为培养和塑造师生的艺术思想,为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为促进青年一代艺术家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他毕生严以律己、爱生如子、为人师表,他的每一堂授课,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览都向我们生动诠释了“在艺术教育这条漫漫征途中,除了踏实勤勉,认真执着的探索与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真理。


李可染先生为刘文西题字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刘文西老院长作为当代陕西文艺的一面旗帜,正是用毕生的艺术实践,坚定秉承“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坚定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坚定投身西部高等艺术教育工作,把全部心血和才华奉献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事业、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和陕西文化艺术事业以及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宝贵精神财富和艺术思想之光芒,将永远激励后学攀登不止,砥砺奋进。


刘文西向陕北剪纸艺人高凤莲捐赠作品


面对新时代的改革浪潮和发展机遇,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切实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和专业美术院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我们将继承刘文西老院长遗志,以“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为牵引,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把“红色记忆”、“革命记忆”深植于心,从延安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精品引导人民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坚持守正创新,抢抓机遇,用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借助丰厚的地域历史遗存、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精神,展示陕西魅力,讲好陕西故事,努力推出更多独具秦风秦韵的文艺精品与佳作,为推进陕西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再谱华章。






时代国画名家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