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139 9181 6277
首页>新闻资讯>资讯公告

纪念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五)






导语



2019年7月7日, 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美术事业的一大损失!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 人们追思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美术事业及美术教育事业中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宵衣旰食,凭借对本土文脉和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确立了一套全新的艺术理念及具有时代风貌的创作方法,构筑起独具美学魅力与中西融合的艺术范式;是因为他热爱黄土、扎根黄土、倾情黄土,创建黄土画派,弘扬黄土精神,用丹青讴歌黄土文脉的渊厚博大,以笔墨谱写炎黄子孙的激越昂扬,以艺术作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的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更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先生已逝,精神永存。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思念和那不朽的艺术,更有那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刘文西精神。

为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在5月份开展了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征文活动,画派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积极响应并参与,撰写了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并情真意切的文章。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决定,2020年7月7日举办《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由于全国抗击疫情工作在持续,原计划的(人员聚集的)展览及研讨活动改为(无接触的)网络线上活动。


活动内容有四:

1、《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图像专栏网络推送;

2、《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报纸专刊与专栏 ;

3、《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文章专栏网络(分期)推送; 

4、《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性刊物专栏 。


本栏目将分15辑推送,谨以此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







刘文西、陈光健在陕北




最后一次年终总结


姜怡翔


黄土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就特别注重制度建设。

在以写生为根本的前提下,对下乡的活动时间、作品的数量、质量保证、生活感悟等都有一系列的要求。在每期下乡任务完成时,刘文西老师都要逐个地检查作品数量,点评作品质量,特别是对生活的生动感和真实感的捕捉,更是严格要求。在刘老师身体力行的带动和影响下,研究院全部成员都练成了积极动笔的好习惯。

每次的笔会也犹如一次考试。在完成任务后,刘老师还要逐一验收,认可的他说好,不太满意就不吱声。这样无声的态度,使每个人都忐忑不安,大家暗下决心,下次一定更要用心画好!每年的年终总结又是一关。

刘老师在陈述了黄土画派一年的写生次数,学术成果,重要的一环就是将会员的作品数量、科研成果一一报告,参会的成员中若是没有念到名字,是一件很失面子的事情。


《山姑娘》刘文西


最后一次年终总结是2019年5月26日,老师的身体已明显病弱,由亲人推着轮椅来到会场。一见到刘老师此时状况,大家的心情隐隐吃紧,现场气氛揪心中透着一丝感动。先生身体不好,已有一些时日了,今天是否能来,大家是心里没底儿的,此时再见先生,这份亲情油然而生。

大会开始还是一贯的程序,每位成员谈到了刘老师一生成就对自己的影响,参加研究会后认识的提高,从艺术、文化、方向等层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以后的发展,也谈到了许多设想。

最后,刘文西老师的年终总结开始了。当时大家都想,老师的身体不佳,他会概括地宏观总结,时间不会长,但大家都错了。好像先生在冥冥中预感到了什么,这次的总结虽然声细气弱,但毫不敷衍,老师手拿很厚一叠文稿,手抖着,声颤着。将十六年来黄土画派所有经历过的写生、活动、展览、成果、国内国外参观学习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回顾,在这个学术氛围影响下,大家的累累成果也无一遗漏地被老师记在纸上,刻在心里,前后时长超一个半小时。我能体会到他想留住生命,更想留住希望。


刘文西观看潘天寿老师作画


大家被深深地震动了。像刘文西老师这样一位有时代影响力的艺术家不止步于自己的成就,他用最后的十几年,尽力带领着大家凝聚在一起,以艺术精神,以时代气息、以忘我的创作相互激励着,硬是带出了有较强实力、地域面貌明显、风格多样的团队。在“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艺术宗旨引领下,影响成就了一批既有黄土情怀,又能真实表达自我追求,具有使命感的优秀艺术家。

我体会刘老师的艺术人生,是他和所关爱的大家共同的艺术人生,他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大家,鞭策了后学,他以点点滴滴的行动,为大家做着榜样。

刘文西老师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但他的身影,他的教导,他的鞭策,他的鼓励总时时浮现在眼前。印象是深刻的,影响是长远的……

我想刘老师了,所以画了一幅《远去》的背影,以此作为对他的思念。



                    2020年5月27日於清目房





灵魂不朽,高峰永驻

——纪念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


朱尽晖


2019年7月7日,人民的艺术家、黄土画派的开创者、一代宗师刘文西先生离我们远去。先生引领了一代中国画坛,是继20世纪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之后,新中国画坛最伟大的人物画家。先生的精神根植黄土,“黄土画派”来源于黄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鼓舞人心、呈现民意。以劳动人民为原型,为愿景,是新中国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与标高。先生尊重自然、尊重客观,扎根黄土地,饱含感情的描绘人民,书写历史,达到了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当代价值三者和谐统一。

先生引领的“黄土画派”视野宽阔,有容乃大,主张向中外一切优秀艺术学习,自觉追求高层次、高水准的创作高峰,其艺术境界与突出成就代表了中国气派,引领中国人恒久向上的审美标准。先生展现大题材、创作精品力作,传得开、留得住,弘扬“真、善、美”主旋律,生动可感的现实再塑造。


刘文西和蔡若虹在一起


先生创作与理念可以称得上是最中国、最人民、最艺术。他以坚定的艺术理念和虔诚的艺术追求、深入人民、歌颂生活、赞美时代。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是中国现代人物画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必将发扬刘文西先生所提倡的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艺术学习、向时代学习,为提升全民族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出贡献,凝聚广大艺术工作者站在思想的高度上看问题,引领新风气、展示新风貌,真正实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抒情、为社会立言。

灵魂不朽、高峰永驻!


                                2020年7月7日 






刘文西老师对我的栽培永不忘怀


马继忠


光阴荏苒,刘文西老师离我们而去已近周年。每每忆起刘老,感触良多。

记得我刚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马继忠从艺50年山水画展”,结束了八年的“北漂”生活回到西安,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西安汇报展,刘老师便携夫人陈光建老师前来参加,并邀请我加入黄土画派。此后的每年便会随同刘老师率领的黄土画派采风团去陕北过大年,以及多次去全国各地进行采风写生。别看刘老师年事已高,平时因为风湿病颤颤巍巍,只要出去写生,他就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精力旺盛。每天从天刚刚亮就出发,到天擦黑了才回来吃饭,仍然意犹未尽,被画家们戏谑为“黑吃”。


刘文西、陈光健1976年参加双年展合作《历尽艰辛为人民》


刘老师为人严谨,纪律性极强。每次采风写生时,他都会严格要求每一位画家,即使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画家,也不例外,虽然这些画家们平时散漫惯了,叫苦不迭,但必须“朝八晚七”跟上他的节奏,如果掉队,便过时不候,还要惩罚交一幅作品。每次写生采风之后,还要召开座谈会,畅谈感想和体会,最终结集出版优秀作品。

刘文西老师对毛主席更是一往情深。记得有一次去陕北佳县采风,看到毛主席当年居住的地方破败不堪,无人管理,刘老师当时异常愤慨,激动地向当地政府报告,要求修葺维护毛主席的旧居。


80年代刘文西、陈光健在陕北


一般说来,学生多是为培养他的老师“抬轿”,这是传统美德。我作为刘老师众多学生中一名不起眼儿的学生,没有帮刘老师抬好轿,反而让刘老师为我认认真真的抬了两次轿。第一次“抬轿”是为“马继忠美术馆”的揭牌仪式。当时,为了能够准时参加我的美术馆(在西安文理学院)的开馆仪式,刘老师提前结束了黄土画派采风团在黔闽等地的活动,他与徐可为校长为我的美术馆揭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他说:“马继忠的密体山水画,是密切联系群众,密切深入生活的。”“马继忠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留给我深刻印象。第二次“抬轿”是为“马继忠旧居”挂牌。当时,刘老师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痛风发作,行动困难,坐着轮椅上的飞机,不远千里飞至我的故乡——山东省肥城市,到我的老家红山村参加了“马继忠旧居”挂牌典礼,更是让我感激涕零。

记得有一次过年前夕,刘文西老师特意从浙江老家赶来与我们全家一起欢聚一堂,共叙佳话。这件小事,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米脂婆姨》刘文西


刘老师对我的栽培、“抬轿”,刘老师带着我们黄土画派的成员到陕北过大年、到浙闽黔、云贵川等地采风写生等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让我感怀!

刘老师您在天堂还好吗?学生马继忠一直记着您呐!

祝刘文西老师的黄土地精神永垂不朽!





时代国画名家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