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土画派官方网站!
导语
2019年7月7日, 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美术事业的一大损失!无疑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 人们追思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的美术事业及美术教育事业中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孜孜以求,宵衣旰食,凭借对本土文脉和西方文化的继承融合,确立了一套全新的艺术理念及具有时代风貌的创作方法,构筑起独具美学魅力与中西融合的艺术范式;是因为他热爱黄土、扎根黄土、倾情黄土,创建黄土画派,弘扬黄土精神,用丹青讴歌黄土文脉的渊厚博大,以笔墨谱写炎黄子孙的激越昂扬,以艺术作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的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更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先生已逝,精神永存。他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无限的思念和那不朽的艺术,更有那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刘文西精神。
为了纪念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先生,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在5月份开展了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征文活动,画派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积极响应并参与,撰写了一批具有学术水平并情真意切的文章。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决定,2020年7月7日举办《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由于全国抗击疫情工作在持续,原计划的(人员聚集的)展览及研讨活动改为(无接触的)网络线上活动。
活动内容有四:
1、《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图像专栏网络推送;
2、《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报纸专刊与专栏 ;
3、《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文章专栏网络(分期)推送;
4、《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性刊物专栏 。
本栏目将分15辑推送,谨以此纪念刘文西先生逝世一周年。
刘文西、陈光健等在陕北过大年
一件让我深深感动的事
刘永杰
2016年年底,我在“海霞天地美术馆”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为我写了一篇题为《劳动的歌者》的文章,策展人借此将画展定名为《劳动者的歌》。画展展出的作品多是我“以社会基层老百姓形象和生活为内容,语言形式有点个人想法”的一批小作品。
策展过程中,朋友们都希望我能够邀请刘文西老师参加展览开幕式,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如果刘老师能够参加展览开幕式,那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展览的影响力就不一般了。可我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勇气和胆量去恭请刘老师,原因有三:一是这个展览只是个小型展览,不敢有太大的动作;二是这些作品在笔墨语言上追求了大笔触表达,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还不成熟;三是刘老师太忙了,不仅对自己的创作时间抓得很紧,而且还被社会上的其他事务缠身,不好意思去打搅他。敬请刘老师参加开幕式的事就搁浅了。
刘文西1964年第一次到陕北吴堡老城
12月19日下午,黄土画派艺术报主编王美打来电话说:刘文西老师和陈光健老师来看你的展览了。原来是她把我办展的消息告诉给了刘文西老师。我急忙赶到展馆,两位老师已经在展馆了。刘老师和陈老师仔细看了每一幅画,翻阅了我陈列的多种画册,不顾体力的不济,从展馆的楼下走到楼上,又从楼上走到楼下,虽走走歇歇,却一直流露着高兴的神情。在展馆现场,刘老师为我的画展题写了“以刘永杰自己的艺术个性塑造了劳动人民的个性”的题词。他们的到来,是对我莫大地肯定和表扬,也是对我莫大地爱护和鼓励,使我深受感动。
《黄土情》刘文西
回想起来,刘文西老师对艺术创作的态度和精神一直深深地感动着我。在我上西安美术学院之前,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刘老师的作品《祖孙四代》,在长安文化馆看到一批别人拍的刘老师的写生头像照片,那时候的我就常常被刘老师精湛的艺术深深感动着。后来,有幸在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工作,有机会经常跟着刘文西老师下乡写生,写生中刘老师身上那种一定要深入到生活深层的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勤奋劲头更使我感动不已。他那一贯坚持的、毫不动摇的“艺术要反映人民”的艺术观念和不被其他艺术风潮所左右的坚定的艺术信念更让我感动颇深。
2011年刘文西在陕北
因为有这些感动,也就形成了我的艺术认知和艺术取向。我认为,中国人物画领域中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画传统艺术价值问题;二是人物画的社会使命问题。而中国画的传统艺术价值是形式,反映人是目的。中国人物画是用中国画艺术的语言来讲述人的故事。讲述人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反映和揭示人的本质精神,也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的生存精神。所以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社会基层中生活着的人们最能体现出人的本质精神。而反映和歌颂这种精神应该是人物画的初心和使命,是人物画的担当和责任。我依从这个学术观点,以艺术家的社会使命和担当作为自己的学术取向。这个艺术观念,正是刘文西老师坚持的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我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实践着这个观念,这次展览就是这个实践的结果。
我的这次展览刘文西老师能特意来观看指导,是对我的艺术实践的认可、肯定和鼓励。能够得到刘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这对于我今后的艺术实践影响深远。我因之感动,深深地感动。
谨以此文作为刘文西老师逝世一周年纪念。
2020年6月
永不停歇的画笔
——刘文西老师仙逝一周年祭
张立柱
时光本如梭,疫情又添忧,更不着意的眨眼间就到了2020年6月,再不到一月就是刘文西老师仙逝一周年纪念日了。
2019年7月11日,我们多少人目注着刘老师安卧鲜花丛中,却总不愿相信如此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长者会仙往。至今已近一年了,这种感觉状态仍未弱化,似乎总觉得刘老师还在画画,还在率领团队奔波于黄土高原、苗寨山乡,奔波于世界各地,奔波于他永远画不完的人生路途上,他那支画笔还在速写本上忙碌着。
《解放区的天》刘文西
去年7月7日惊悉刘老师去世,我微信朋友圈:“一支不停歇的画笔歇息了,一座艺术大山永远高高耸立着。”一年将过去,我却觉得刘老师搁下的画笔没有停歇,因为刘老师那视艺术为生命的精神永恒,他握过的画笔的内动力就永不停歇。刘老师的艺术成就是座仰视之大山,这座大山是诸多因素形成的,可有一条是刘老师最典范式的,那就是他手中的画笔永不停歇,“永不停歇”是刘老师给我最強烈的精神存像。
1978年春,我有幸作为文化革命后首届招录的学生进入西安美院国画系(当时叫陕西省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刘老师在第一学期中段给我们班带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课,我们那时有个课堂习惯,同学们都爱备个笔记本 ,随时将老师所讲要点记录下来。可刘老师上课并不多讲,依照大纲安排简略提一些要求后就坐在小櫈上手执小画板画了起来。难得看老师画画,同学们都围成半圈于刘老师身后,只见老师笔下勾出几根线,其扎毛巾的老农形象特征就跃然纸上,下笔明确肯定,落笔即准,根本不是常规式如《怎样画人像》之类学画书上三停五眼、先虚线分比例、再施浅调子、再逐渐找准位置确定下来。刘老师下笔就是确定位置,只有深入没有改动,直到最后完成,其眼力和手下功夫真让人感叹不已。唯一用橡皮时不是擦改,而是在一些画面灰色处提擦几道亮线,增加活跃性。刘老师一句话:橡皮不是改画的,橡皮是作画的工具。课堂教诲记在本子上,更记在心里。
2012年刘文西带领黄土画派在陕北过大年
刘老师要求“下笔就准”是中国画必具的基本功,和书法类似,不可涂改不可重笔,笔笔到位还要神贯气通。这其中包涵了一个很重要的对素描基础认识的观念问题,就是要树立画局部却胸有整体,眼界要宏观又抓住特征,手下有能力敢肯定落笔。这种下笔肯定又造型精准,不是心想就能事成,而是要下无数艰苦功夫,且必须是先有此心所追,方努力去达之。学中国画就需如此,刘老师用他的示范给我们明示了他的课堂要求与希望。其后刘老师又带我们班到山西永乐宫学习传统临摹壁画,更是延续着他的“看准画对”的要求。
四年本科毕业我又幸运地再读刘老师的研究生,对刘老师那种笔耕不缀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感知与领受。记得1982年秋我和晓阳陪同刘老师下乡到陕北绥德,刘老师当时已年近五十。我们师生三人骑着自行车跑石家湾、白家硷等沟沟墚墚,一路上骑骑停停画劳作之人、画移换之景。因太关注路途人景,有一次刘老师连人带车从小路边低崖坎摔下,我和晓阳吓坏了,赶忙弃车跳下崖坎搀扶刘老师。待扶回住地缓过后,坚强的刘老师忍痛照样还要画写生,催促我们去村里找可画的人,我和晓阳都认为刘老师还需休息为好,可刘老师却执意要画画。这一种热爱事业不停歇之精神永远在激励我也要不停歇地努力下去。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鹏同志和刘文西在一起
在西安时常能见到刘老师,有机会随黄土画派团队继续得老师指导。九年前我离开了西安,跟随老师的机会少了。多年来,知年过八旬的老师身体常添恙,就远祈老师大康为重,少劳作画画了。可总听到刘老师不顾老年体弱,执着顽強地照样深入陕北高原,继续永不停笔地描绘劳动者,赞美劳动者。我问得西安常陪伴刘老师身边的多位师友:刘老师已高龄,身体又问题多多,咋还这样辛劳奔波于艰苦环境中,何不劝阻?得到回答是:若不让下去画画,刘老师身体会更差,因为画画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生命。
刘文西带领黄土画派为陕北灾后重建捐款
我的导师刘文西老师就是为画画来到这个世界的,就是要做视艺术如生命的在当代绘画史上书写沉甸甸一页的人。正因为老天赋予刘老师如此宏大的历史使命,同时又赋予他精准造型和宏观把控画面的天赋,更赋予勤奋的品质与顽強执着的心性,让他有实力胜任此使命。想必天国会给刘老师备一更大画室、更大画案,让永不搁笔的老人再续画他永远画不完的劳动者形象。
2020年6月学生张立柱敬祭于北京
时代国画名家观察者